第138节
推荐阅读:九天剑主、我的Alpha是重生顶流、炮灰,但是开始发疯、小炮灰饲养指南[快穿]、单纯的处女、女友的牌友、反派偶像全明星、斗破之双系统、爱上水仙花[自攻自受]、明日操控者、
反之便是辽帝,虽说他嘴里叫着他父皇,但心里到底没有办法像待他母亲那样带他,皇家无父子,辽帝对他的宠爱也不过建立在威胁不到他的情况下。
当然他母亲的心情他也能理解,辽帝在世的时候对他母亲确实是不错的,虽说后来几年辽帝更爱鲜嫩的新人,他母亲保养的再好,也近四十了,跟小姑娘比不得,但纵观他母亲进宫后一路的历程,基本上是没有怎么吃过苦的。
不过要说他母亲对辽帝有多么深刻的感情,那倒未必,他母亲进宫时才十三,十五岁得宠,而那时候辽帝已经四十多了,保养得再好那也是父亲甚至爷爷辈,如何真情实意爱慕的起来?
更何况辽帝对他母亲也只是宠而已,他母亲并不是那类一味沉迷情爱看不清局势的女人,她的病更多是因为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隐忍和苦楚在轻松解脱后一朝爆发,加上背井离乡的无奈,辽帝去世只是最后压垮的那根草,不管怎么说,好歹也做了二十多年夫妻,不可能没有一丝感情,虽说她算起来只是妾室。
等缓过来,刘愿正式开启了他计划已久的新儒之战。
这件事他谋划已久,可以说从跟元清帝他们坦白身份后就在策划了,他虽说没有什么称王称霸的野心,但总归是希望这个与华夏同枝的世界越来越好的,科学技术方面他给不了支持,但却能从根上改变社会发展进程。
而这个要解决的根自然是儒家。
若像他原本的世界一样,再让儒家掌控王朝,恐怕不管他们攀了多少科技树,到头来还是会被腐儒误国。
这些年他一直明着暗着发表各种文章,什么论语新解、学说解读等等,一点一点从边边角角逐步侵蚀,虽撼动不了儒家根本,但多少改变了一些儒生的思想,像京城长安学院和如今江南长安学院里教学的儒生便是,他们虽未完全抛弃儒学转入新学,但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分辨。
事实上,他内心深处更希望别说是儒学,最好连封建帝王制都一同消除,不说民主社会,至少也达到君主立宪制,不过这点也只能在心里想想,有生之年估计是看不到了,只要元清帝还活着,就不可能放弃权利,再者他要想完成任务回家,还得靠他。
而且这种事太遥远,还是先考虑考虑怎么应对那些儒生,在长安城好歹还有陛下撑腰,江南这地界各种儒生势力抱团盘根错节,一个做不好,他说不定连命都得折在这。
正头疼着,小厮急匆匆进门来报:“老爷,糟了,诚少爷和东白少爷在门口跟那些儒生吵起来了!”
刘愿顿时头更疼了:“他们两个是怎么出去的,不是说让你们看好他们的吗?!”
这诚少爷是高晏的儿子高诚,东白少爷更不得了,是大魏如今唯一的皇子魏曙,化名赵东白,乔装打扮跟着高诚来了江南。
高诚进入长安学院自然是来撑面子的,以高晏的身份,他的儿子进入长安学院,能帮忙拉来不少生源。
但自打新学正式宣布与儒学对垒,长安学院时常遭到儒生围攻,他的季府也被这些江南儒生盯上了,整日有人来找他下战帖,这里面有真心厌恶新学的,也有心怀鬼胎想要借着他扬名的。
他就怕高诚和大皇子给他搞事,没想到两人还真跑出去了。
二话不说出门骑起自行车就往大门口赶,自打有了自行车,大户人家的宅子地面都重新做了修整,基本除了大门,里头的门槛全都卸了,地面铺平,就为了进出方便。
到了大门口,远远就听见诚哥儿带着怒意的声音:
“……我看在你们眼里不合你们心意的都是奇淫技巧吧,什么为了国本为了大魏,呸,虚伪!”
“你这小儿,我儒家教化万民乃为国本,岂可由得你们这些邪门歪道蛊惑百姓动摇国本!”
“就是,我等当效仿先贤拨乱反正,铲除妖邪!”
“吴先生说得好!我等与先生共进退!”
……
高诚一个总角童子,面对众多愤慨激昂的儒生丝毫不怯半分,撸起袖子道:“你们才胡说!我们新学才是为国为民,哪像你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就知道埋头钻研经书,还教化万民,敢说你们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魏曙冷不丁插话:“这位吴先生,若我方才没看错的话,您方才过来时,骑的可是自行车?”
“还有。”他看着极有礼貌,语气也十分温和,但说出来的话却让儒生们脸色连变,“你们脚下踩的似乎也是新学发明出来的水泥路。”
高诚顿时眼睛一亮,得意洋洋道:“好啊,你们不屑新学,有本事不要用新学造出来的东西!”
这怎么可能!
如今吃穿住行,包括玩乐,哪一样没有新学的痕迹,若真让他们放弃,哪有那么简单,就拿脚下的水泥路来说,如今大魏哪条路不是水泥砌成的,就算原本的青石板路也加了水泥凝固,难不成还让他们坐在马车里永远不沾地?
可如今的马车也是新学改良的!
几个儒生脸涨得红,不知是惭愧的还是气的,但那位领头的吴先生显然气得不轻,瞪着高诚胡子颤颤。
正因如此他们才要反对新学,这新学阴险狡诈,竟在他们没注意时悄然渗透,待他们回过神来,发现满城尽是新学的影子,若放任发展,不知会发展成何样。
眼看着要爆发,刘愿立刻上前几步站到人前,高诚见他出来缩了缩脖子,他虽莽撞,但对刘愿这个院长还是怕的,魏曙倒是不怕,但这件事是他们冲动了,闭了嘴没有再多话,诚哥儿要出来,他没法拦着。
刘愿只瞥了两人一眼,给他们一个警告的眼神,转头冲着吴先生皮笑肉不笑:“不知吴先生上门,有失远迎。”
这位吴先生在江南小有名气,在城外开了家书院,有不少学生,这一看就知道不知是被谁撺掇着来找事了,真正聪明的根本不会这样贸然跳出来露头。
不管新学如何,长安学院背后可是有陛下支持的。
而儒生出身的官员和儒生们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如临大敌,真正将新学放在了眼里,毕竟这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别说这些人读书考举不是为了做官,真正不图名利的名士能有几个。
吴先生横眉冷哼:“你便是那季行走?”
刘愿面无表情:“正是在下。”
当初因为身份的原因,他不方面出面,是肃王分出了一个季行走的名头帮他发表文章,他也没有另立身份的想法,干脆就接着继续,他又不是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不图那些虚名,就算将来留下,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幸亏他当初机智,没让肃王给季行走的名字叫愿,不然季愿多难听,虽然季流听着像鸡柳,但再怎么也比季愿强。
吴先生冷笑:“果真是歪道杂学之辈,不识礼数!”
他还道这新学之首多有本事,如今一瞧不过是个及冠不久的黄口小儿,靠着一些旁门手段蛊惑圣上罢了,何谈立学教人。
刘愿压根不想跟他废话,不过是别人推出来的炮灰而已,直接道:“何为杂学?何为旁门?百家争鸣之时,你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之一,在它学眼中同样是杂学是旁门,你儒家不知进取,还不许它学崛起?若你儒学真如你所说,何以新学会发展至此?不反思自身反而一味打压他人,这就是你儒学之风?”
近十年的皇子生涯,为他养出了一身气度威严,一字字冷言厉语出来,还真将这帮儒生震慑住。
“你且回去告诉那叫你来闹事之人,三日后我会在城中设下擂台,咱们便来比一比,究竟是儒学强还是新学更强,百姓们更认同儒学还是新学!”
说完也不理会这些人,将高诚和魏曙一手一个拎起进了门。
家丁立刻识趣的关门,护卫排开一列挡在了门前。
这厢刘愿正式跟儒家下了战帖,长安城里,元清帝看着外交部送上来的文件,脸色难看。
第172章 再现
元清帝本来心情是极不错的。
银行开业不到一月, 安王呈上来的流水便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从勋贵官员到富商农户,存入银行的钱财远超出了他的预计。
这还只是开始,还有不少谨慎小心的在观望, 银行的营运性质聪明人稍作研究就会明白,存钱进去虽然保护了财产,但也同时暴露了自己的积蓄, 尤其财路不正的一些人。
便是那些光明正大的富商也要考虑一下, 毕竟财不露白。
除了那些真的认为银行方便的,大都只是碍于政令敷衍而已。
但即便如此, 整个长安城八间银行加起来积攒出的财富,还是叫元清帝惊喜, 甚至心惊。
他知道那些勋贵大臣虽对着他哭穷,其实并非如此, 却没想过远比他以为的更富,当年大魏与匈奴开战时,太傅提议希望勋贵众卿踊跃捐资, 然而拿出来的还没有眼下报表上的零头多。
元清帝想到当时那些臣子的嘴脸, 再看着眼前的报表,只觉莫大的讽刺。
这还仅仅只是长安城,且仅仅只是开始,若等银行遍布整个大魏,只怕存进来的财产数会震惊天下。
所幸银行并不是单纯提供他人存钱, 不然单靠那点手续费根本维持不了多久,重点是存贷利差,而且有了这些流动资金,先前搁置的一些事也能快速进行了。
然而好心情在看到外交部的上奏时全无。
元清帝看到的是来自驻交趾大使的文件,上面说的却不是交趾,而是交趾邻国真腊。
真腊出现了大烟!
八年前有一个叫王五的穿越者,在云南制造出了大烟,控制了数名官员意图造反,被前去义诊的太医发现,后来他本人也被邵岩捉住自杀了。
当时元清帝为了杜绝大烟,雷厉风行处理了一大批人,强硬也好怀柔也罢,各种手段齐上阵,总算没有让大烟在大魏传开。
这些年持续不断通过报纸舆论宣传大烟的危害,连舞台剧里都植入了相关剧情,如今在大魏随便拉一个人来,都知道大烟有多可怕。
罂粟花在大魏作为禁品严格管制,只有实验园栽种有,民间基本绝迹,一旦发现哪家偷偷栽种,举报有奖,被发现后按照律法严惩不贷,甚至发觉有人表露出吸食大烟后会有的反应,也可以举报对其进行检查。
即便是太医院想要用罂粟入药,也得先写申请,待元清帝批阅后才能去实验园领取。
单是为大烟设置出来的律法就有一大堆,列出来足叫人咋舌。
这样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下,大烟在大魏境内基本灭绝。
但元清帝管得了大魏,却管不了它国,尽管当初他将大烟的危害通报给了其它各国,国际报也在三五不时的宣传,并且跟各国签署过条约,坚决杜绝它国将罂粟带入大魏,边境商贾贸易明令禁止不能买卖交易罂粟花,一旦发现抄家灭族。
所以看到文件,他心中虽怒,更多却是果然如此终于来了的落定感。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凡事都有两面性,他的确宣传了大烟的危害,杜绝了罂粟的存在,但同样的,也是变相告诉了大家,这世上有这么一种东西。
世上总有些人,越是不让做什么,越要去做,就像亵玩娈童小倌一般,有些人未必是因为喜好,只是为了追求刺激。
魏晋时五石散的危害那些上流名士难道就真的丁点不知?
像大烟这种东西,只要沾染一次,就难再撇开,一旦有人好奇研究出来,只怕会像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开来。
当初王五是有心算计,他想要的是闷声将这些人拿捏在手里,自然不会大肆传播。
但这一回真腊的情况却不同,乃是一富家公子出于猎奇专门指使人给他研究出来的,就像先前说的,越是禁止便越想尝试,富家公子通过报纸知道了大烟这个东西,偏不信邪好奇要亲眼看看,没料想居然真的成了,然后很快便染了瘾,不出半年,拉着全家一起吸了起来,且不知是出于何种心理,大肆传播,很快他所在的半个城都被大烟侵蚀,然后飞速向着全国扩展。
真腊恰好是适宜栽种罂粟的国家,不出一年,近乎半数上层贵族都跟风抽了起来,甚至包括现任国王!
然而真腊原有的罂粟花再多也经不起这样耗费,那些已经抽红眼离不开的真腊人便将目光投向了两邻,即交趾和蒲甘,这两国也是适宜栽种罂粟的,不过交趾国王自打彻底像大魏表达了臣服后,也跟风下令拔除罂粟,虽不像大魏这样苛刻严厉,但少了大半,蒲甘虽也承认了属国,却并未在意这项,于是真腊朝蒲甘收购起了罂粟。
但偏偏,送来文件的却是驻交趾的大使,而非蒲甘,甚至驻扎在真腊的大使从未上奏提过这件事。
不难猜测恐怕这两国大使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都已经染上了大烟,因为知晓大魏对大烟的严苛,所以才不敢上报。
元清帝方才脸色难看不是因为大烟的再次出现,更多是因为这点。
大烟的再次出现在他预料之内,甚至比他预想的还晚了两年。
这世上有真心良善的人,便也有那类阴险恶毒之人,利益动人心,知道了有大烟这种可以控制他人的东西,难免不会起心思。
律法严苛又如何,杀人同样有律法需偿命,但仍旧有人会去做,何况只是私下偷偷研究。
他原本做好准备等待大烟在大魏有朝一日重新冒出,没想到却是它国先了一步,一时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头疼。
若在大魏,以这些年对大烟危害的宣传和如今的军力,他有把握能迅速安稳解决,但在它国,便有些鞭长莫及,却偏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扩散无动于衷,何况蒲甘是邻国,若放任不管,恐怕很快就会传到大魏来。
大烟堪比毒药,就算自身不愿,若被人下药陷害,要脱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元清帝想到这心一沉:“来人,召外交部长周明世来见朕。”
“是。”
门口听候差遣的小太监立刻应声去了。
想了想,又派人去宣了元佩和太傅来。
如今所有穿越者中,最得他重用的已经从邵岩转到了元佩。
一来元佩不会回现代,这就注定了他会比其他人更在意也更认同大魏。
当然他母亲的心情他也能理解,辽帝在世的时候对他母亲确实是不错的,虽说后来几年辽帝更爱鲜嫩的新人,他母亲保养的再好,也近四十了,跟小姑娘比不得,但纵观他母亲进宫后一路的历程,基本上是没有怎么吃过苦的。
不过要说他母亲对辽帝有多么深刻的感情,那倒未必,他母亲进宫时才十三,十五岁得宠,而那时候辽帝已经四十多了,保养得再好那也是父亲甚至爷爷辈,如何真情实意爱慕的起来?
更何况辽帝对他母亲也只是宠而已,他母亲并不是那类一味沉迷情爱看不清局势的女人,她的病更多是因为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隐忍和苦楚在轻松解脱后一朝爆发,加上背井离乡的无奈,辽帝去世只是最后压垮的那根草,不管怎么说,好歹也做了二十多年夫妻,不可能没有一丝感情,虽说她算起来只是妾室。
等缓过来,刘愿正式开启了他计划已久的新儒之战。
这件事他谋划已久,可以说从跟元清帝他们坦白身份后就在策划了,他虽说没有什么称王称霸的野心,但总归是希望这个与华夏同枝的世界越来越好的,科学技术方面他给不了支持,但却能从根上改变社会发展进程。
而这个要解决的根自然是儒家。
若像他原本的世界一样,再让儒家掌控王朝,恐怕不管他们攀了多少科技树,到头来还是会被腐儒误国。
这些年他一直明着暗着发表各种文章,什么论语新解、学说解读等等,一点一点从边边角角逐步侵蚀,虽撼动不了儒家根本,但多少改变了一些儒生的思想,像京城长安学院和如今江南长安学院里教学的儒生便是,他们虽未完全抛弃儒学转入新学,但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分辨。
事实上,他内心深处更希望别说是儒学,最好连封建帝王制都一同消除,不说民主社会,至少也达到君主立宪制,不过这点也只能在心里想想,有生之年估计是看不到了,只要元清帝还活着,就不可能放弃权利,再者他要想完成任务回家,还得靠他。
而且这种事太遥远,还是先考虑考虑怎么应对那些儒生,在长安城好歹还有陛下撑腰,江南这地界各种儒生势力抱团盘根错节,一个做不好,他说不定连命都得折在这。
正头疼着,小厮急匆匆进门来报:“老爷,糟了,诚少爷和东白少爷在门口跟那些儒生吵起来了!”
刘愿顿时头更疼了:“他们两个是怎么出去的,不是说让你们看好他们的吗?!”
这诚少爷是高晏的儿子高诚,东白少爷更不得了,是大魏如今唯一的皇子魏曙,化名赵东白,乔装打扮跟着高诚来了江南。
高诚进入长安学院自然是来撑面子的,以高晏的身份,他的儿子进入长安学院,能帮忙拉来不少生源。
但自打新学正式宣布与儒学对垒,长安学院时常遭到儒生围攻,他的季府也被这些江南儒生盯上了,整日有人来找他下战帖,这里面有真心厌恶新学的,也有心怀鬼胎想要借着他扬名的。
他就怕高诚和大皇子给他搞事,没想到两人还真跑出去了。
二话不说出门骑起自行车就往大门口赶,自打有了自行车,大户人家的宅子地面都重新做了修整,基本除了大门,里头的门槛全都卸了,地面铺平,就为了进出方便。
到了大门口,远远就听见诚哥儿带着怒意的声音:
“……我看在你们眼里不合你们心意的都是奇淫技巧吧,什么为了国本为了大魏,呸,虚伪!”
“你这小儿,我儒家教化万民乃为国本,岂可由得你们这些邪门歪道蛊惑百姓动摇国本!”
“就是,我等当效仿先贤拨乱反正,铲除妖邪!”
“吴先生说得好!我等与先生共进退!”
……
高诚一个总角童子,面对众多愤慨激昂的儒生丝毫不怯半分,撸起袖子道:“你们才胡说!我们新学才是为国为民,哪像你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就知道埋头钻研经书,还教化万民,敢说你们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魏曙冷不丁插话:“这位吴先生,若我方才没看错的话,您方才过来时,骑的可是自行车?”
“还有。”他看着极有礼貌,语气也十分温和,但说出来的话却让儒生们脸色连变,“你们脚下踩的似乎也是新学发明出来的水泥路。”
高诚顿时眼睛一亮,得意洋洋道:“好啊,你们不屑新学,有本事不要用新学造出来的东西!”
这怎么可能!
如今吃穿住行,包括玩乐,哪一样没有新学的痕迹,若真让他们放弃,哪有那么简单,就拿脚下的水泥路来说,如今大魏哪条路不是水泥砌成的,就算原本的青石板路也加了水泥凝固,难不成还让他们坐在马车里永远不沾地?
可如今的马车也是新学改良的!
几个儒生脸涨得红,不知是惭愧的还是气的,但那位领头的吴先生显然气得不轻,瞪着高诚胡子颤颤。
正因如此他们才要反对新学,这新学阴险狡诈,竟在他们没注意时悄然渗透,待他们回过神来,发现满城尽是新学的影子,若放任发展,不知会发展成何样。
眼看着要爆发,刘愿立刻上前几步站到人前,高诚见他出来缩了缩脖子,他虽莽撞,但对刘愿这个院长还是怕的,魏曙倒是不怕,但这件事是他们冲动了,闭了嘴没有再多话,诚哥儿要出来,他没法拦着。
刘愿只瞥了两人一眼,给他们一个警告的眼神,转头冲着吴先生皮笑肉不笑:“不知吴先生上门,有失远迎。”
这位吴先生在江南小有名气,在城外开了家书院,有不少学生,这一看就知道不知是被谁撺掇着来找事了,真正聪明的根本不会这样贸然跳出来露头。
不管新学如何,长安学院背后可是有陛下支持的。
而儒生出身的官员和儒生们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如临大敌,真正将新学放在了眼里,毕竟这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别说这些人读书考举不是为了做官,真正不图名利的名士能有几个。
吴先生横眉冷哼:“你便是那季行走?”
刘愿面无表情:“正是在下。”
当初因为身份的原因,他不方面出面,是肃王分出了一个季行走的名头帮他发表文章,他也没有另立身份的想法,干脆就接着继续,他又不是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不图那些虚名,就算将来留下,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幸亏他当初机智,没让肃王给季行走的名字叫愿,不然季愿多难听,虽然季流听着像鸡柳,但再怎么也比季愿强。
吴先生冷笑:“果真是歪道杂学之辈,不识礼数!”
他还道这新学之首多有本事,如今一瞧不过是个及冠不久的黄口小儿,靠着一些旁门手段蛊惑圣上罢了,何谈立学教人。
刘愿压根不想跟他废话,不过是别人推出来的炮灰而已,直接道:“何为杂学?何为旁门?百家争鸣之时,你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之一,在它学眼中同样是杂学是旁门,你儒家不知进取,还不许它学崛起?若你儒学真如你所说,何以新学会发展至此?不反思自身反而一味打压他人,这就是你儒学之风?”
近十年的皇子生涯,为他养出了一身气度威严,一字字冷言厉语出来,还真将这帮儒生震慑住。
“你且回去告诉那叫你来闹事之人,三日后我会在城中设下擂台,咱们便来比一比,究竟是儒学强还是新学更强,百姓们更认同儒学还是新学!”
说完也不理会这些人,将高诚和魏曙一手一个拎起进了门。
家丁立刻识趣的关门,护卫排开一列挡在了门前。
这厢刘愿正式跟儒家下了战帖,长安城里,元清帝看着外交部送上来的文件,脸色难看。
第172章 再现
元清帝本来心情是极不错的。
银行开业不到一月, 安王呈上来的流水便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从勋贵官员到富商农户,存入银行的钱财远超出了他的预计。
这还只是开始,还有不少谨慎小心的在观望, 银行的营运性质聪明人稍作研究就会明白,存钱进去虽然保护了财产,但也同时暴露了自己的积蓄, 尤其财路不正的一些人。
便是那些光明正大的富商也要考虑一下, 毕竟财不露白。
除了那些真的认为银行方便的,大都只是碍于政令敷衍而已。
但即便如此, 整个长安城八间银行加起来积攒出的财富,还是叫元清帝惊喜, 甚至心惊。
他知道那些勋贵大臣虽对着他哭穷,其实并非如此, 却没想过远比他以为的更富,当年大魏与匈奴开战时,太傅提议希望勋贵众卿踊跃捐资, 然而拿出来的还没有眼下报表上的零头多。
元清帝想到当时那些臣子的嘴脸, 再看着眼前的报表,只觉莫大的讽刺。
这还仅仅只是长安城,且仅仅只是开始,若等银行遍布整个大魏,只怕存进来的财产数会震惊天下。
所幸银行并不是单纯提供他人存钱, 不然单靠那点手续费根本维持不了多久,重点是存贷利差,而且有了这些流动资金,先前搁置的一些事也能快速进行了。
然而好心情在看到外交部的上奏时全无。
元清帝看到的是来自驻交趾大使的文件,上面说的却不是交趾,而是交趾邻国真腊。
真腊出现了大烟!
八年前有一个叫王五的穿越者,在云南制造出了大烟,控制了数名官员意图造反,被前去义诊的太医发现,后来他本人也被邵岩捉住自杀了。
当时元清帝为了杜绝大烟,雷厉风行处理了一大批人,强硬也好怀柔也罢,各种手段齐上阵,总算没有让大烟在大魏传开。
这些年持续不断通过报纸舆论宣传大烟的危害,连舞台剧里都植入了相关剧情,如今在大魏随便拉一个人来,都知道大烟有多可怕。
罂粟花在大魏作为禁品严格管制,只有实验园栽种有,民间基本绝迹,一旦发现哪家偷偷栽种,举报有奖,被发现后按照律法严惩不贷,甚至发觉有人表露出吸食大烟后会有的反应,也可以举报对其进行检查。
即便是太医院想要用罂粟入药,也得先写申请,待元清帝批阅后才能去实验园领取。
单是为大烟设置出来的律法就有一大堆,列出来足叫人咋舌。
这样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下,大烟在大魏境内基本灭绝。
但元清帝管得了大魏,却管不了它国,尽管当初他将大烟的危害通报给了其它各国,国际报也在三五不时的宣传,并且跟各国签署过条约,坚决杜绝它国将罂粟带入大魏,边境商贾贸易明令禁止不能买卖交易罂粟花,一旦发现抄家灭族。
所以看到文件,他心中虽怒,更多却是果然如此终于来了的落定感。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凡事都有两面性,他的确宣传了大烟的危害,杜绝了罂粟的存在,但同样的,也是变相告诉了大家,这世上有这么一种东西。
世上总有些人,越是不让做什么,越要去做,就像亵玩娈童小倌一般,有些人未必是因为喜好,只是为了追求刺激。
魏晋时五石散的危害那些上流名士难道就真的丁点不知?
像大烟这种东西,只要沾染一次,就难再撇开,一旦有人好奇研究出来,只怕会像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开来。
当初王五是有心算计,他想要的是闷声将这些人拿捏在手里,自然不会大肆传播。
但这一回真腊的情况却不同,乃是一富家公子出于猎奇专门指使人给他研究出来的,就像先前说的,越是禁止便越想尝试,富家公子通过报纸知道了大烟这个东西,偏不信邪好奇要亲眼看看,没料想居然真的成了,然后很快便染了瘾,不出半年,拉着全家一起吸了起来,且不知是出于何种心理,大肆传播,很快他所在的半个城都被大烟侵蚀,然后飞速向着全国扩展。
真腊恰好是适宜栽种罂粟的国家,不出一年,近乎半数上层贵族都跟风抽了起来,甚至包括现任国王!
然而真腊原有的罂粟花再多也经不起这样耗费,那些已经抽红眼离不开的真腊人便将目光投向了两邻,即交趾和蒲甘,这两国也是适宜栽种罂粟的,不过交趾国王自打彻底像大魏表达了臣服后,也跟风下令拔除罂粟,虽不像大魏这样苛刻严厉,但少了大半,蒲甘虽也承认了属国,却并未在意这项,于是真腊朝蒲甘收购起了罂粟。
但偏偏,送来文件的却是驻交趾的大使,而非蒲甘,甚至驻扎在真腊的大使从未上奏提过这件事。
不难猜测恐怕这两国大使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都已经染上了大烟,因为知晓大魏对大烟的严苛,所以才不敢上报。
元清帝方才脸色难看不是因为大烟的再次出现,更多是因为这点。
大烟的再次出现在他预料之内,甚至比他预想的还晚了两年。
这世上有真心良善的人,便也有那类阴险恶毒之人,利益动人心,知道了有大烟这种可以控制他人的东西,难免不会起心思。
律法严苛又如何,杀人同样有律法需偿命,但仍旧有人会去做,何况只是私下偷偷研究。
他原本做好准备等待大烟在大魏有朝一日重新冒出,没想到却是它国先了一步,一时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头疼。
若在大魏,以这些年对大烟危害的宣传和如今的军力,他有把握能迅速安稳解决,但在它国,便有些鞭长莫及,却偏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扩散无动于衷,何况蒲甘是邻国,若放任不管,恐怕很快就会传到大魏来。
大烟堪比毒药,就算自身不愿,若被人下药陷害,要脱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元清帝想到这心一沉:“来人,召外交部长周明世来见朕。”
“是。”
门口听候差遣的小太监立刻应声去了。
想了想,又派人去宣了元佩和太傅来。
如今所有穿越者中,最得他重用的已经从邵岩转到了元佩。
一来元佩不会回现代,这就注定了他会比其他人更在意也更认同大魏。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10402/23395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