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纵然是帝王,也逃不过岁月的侵蚀,人老了之后大概都是一个模样。
君臣见面,事实上也没说几句话,更没有谈什么重要的朝事,不过是君王对臣子勉励一二罢了。
魏时看得出来,皇上的精神头确实不是很好,整个人已经是垂垂老矣,甚至……危在旦夕。
一时之间,魏时心情很是复杂,他不知道皇上还能撑多久,但是对于这位英明且颇具进取心的君王,魏时心里头还是有些舍不得的,哪怕他跟太子的关系要更为亲近一些。
见了皇上,紧跟着太监便引着魏时去了侧殿,现在这个时候,太子还在批奏折,据说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住在侧殿了,几乎没什么时间回东宫。
这个王朝的大权,已经开始移交了。
“行了,你我之间便不要再拘这些礼了,来人,给魏大人赐座。”
太子已经颇具威仪,本来就少年老成了一个人,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就更是稳重了。
魏时还是坚持行完了礼,可能是刚刚见皇上的那一幕过于震撼了,他再看现在的太子,已经不能再当成是太子了。
君臣之礼,还是要守的。
他和太子交好多年,甚至在去平江府的这十二年里,都从未断了联系,他也了解太子,并非是多疑爱猜忌的主儿,但这总归是不敢让人去赌的,太子如今可能不在乎,日后登上高位了,性情却可能会变,未必不会翻往日的旧账。
“多年未见,魏大人跟往昔比起来,的确变化有些大,这些年辛苦大人了,平江府能有如今的发展,不管是父皇,还是孤,在此之前都是没有想到过的,平江府数百万的百姓也多亏了大人,才能有如今的日子。”太子站直了身子,说这话的时候很是激动。
本来他还想给魏大人行个拱手礼的,以感谢魏大人这十二年来的兢兢业业,原本的苦寒之地,如今经也成了大靖朝的福地,每年的税收和粮食都在往上增长,在去年统计的名单上,平江府税收在十三府当中居于第二位,粮食的总产量也已经到达了第四位。
要知道从前的平江府,在这两项上可都是垫底的。
这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
更不要说海运给大靖朝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威望了,魏大人是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也是最早付诸于行动的,当年头一次出海的时候,那真的是把身家性命都堵上了。
这样的臣子,可以说对朝廷、对百姓都是忠心耿耿,所达成的功绩也足以受得起他这一拜了。
不过到底是跟以往的身份不同了,父皇病重,他身负监国之责,太医对父皇的病情始终是束手无策,如今只能是用药暂时维持着性命。
虽有些大逆不道,可他心里都清楚,自己已经是离那个位子越来越近了,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还是别给魏大人惹麻烦了。
“太子严重了,这都是臣应当做的。”
魏时也不得不感慨今时不同往日了,在勤政殿的偏殿,太子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所处的立场几乎已经不是在储君之位上了。
身份带来差距,日后等太子登基了,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昔日的好友就只能以君臣相处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失落的,早在跟太子相交之时,心里边就已经是有这个准备了。
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君王会死,君王的儿子会继承皇位,这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得知太子建国这个消息的时候,魏时心里边儿就隐约想过这个事儿了。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另一个人的死亡。
就在魏时回京的第四日,亲近的长辈和故友都还没拜访完,去工部当差也才不过一天,江佑府那边的消息就已经过来了。
父亲死在了杏花盛开的三月,人走得很是突然,本来还好端端的,为了庆祝族学里头有三个孩子过了县试,大早上人就喝得醉醺醺的了。
去学堂的路上摔了一跤,人就没能再醒过来。
这信是大伯写的,写信的时候远哥儿还没有到江佑府呢,甚至老家的人都还不知道远哥儿高中状元的消息。
父亲已经快要七十岁了,在如今这个年代算得上是高龄,可是身体素来都很好,那么爱惜自个儿的一个人,平素是很少醉酒的,干什么事儿都惜着力气,说佛系也好,说不求上进也罢,做子女的总归是不能过多的评价自个儿的父母。
魏时没想过父亲会在今年就去世,相比之下,母亲的身子骨那才是真不好,这两年没少寻医问药,两个人差不多的年纪,他以为父亲会活得更久一些。
这跟看见当今衰老病重还不是一回事儿,若说敬重,他更敬重的自然是当今,可是父亲……
纵然往日他对父亲多有埋怨,一直都觉得对方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一个不合格的一家之主,甚至还是一个不合格的知县。
但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想起来的又全都是对方的好了。
父亲也并非是不管他,十岁之前,父亲偶尔也会过问他读书的事情,开蒙上学的私塾也是父亲找的,甚至他头一日去私塾的时候,也是跟着父亲过去的,而并非是管家。
而在十岁之后,不管是装可怜还是怎么样,父亲也终究没有扔下他不管,私底下也背着母亲拿银两给过他,后来他在京城娶了夫人之后,也曾写信给父亲讨要家用,父亲当时是寄过来了三百两。
祖母去世以后,他们父子二人的联系明显比往日多了很多,信里边儿也开始有了温情的话语。
魏时从未想过,在得知父亲死讯的时候,他已经快是不惑之年了,可居然还会难过到泪如雨下。
大概是自己做了两个人孩子的父亲之后,心也跟着软了吧。
第142章
得,回来京城还没几日呢,工部左侍郎的位置还没坐热乎,就意味着要回乡奔丧了,同时按照本朝的守孝制度,魏时还需要丁忧三年。
好在是儿子不需要丁忧,虽然也有一年的孝期,可只要守住孝期里的规矩即可,无需上折子丁忧。
让刘枫烦恼的是,守孝一年,就意味着儿子的婚事要往后再推一年,一年以后,可都已经二十三了。
“二十二岁跟二十三岁也没什么区别,夫人没必要担心,远哥儿的婚事哪用得着犯愁。”
他就来了京城才几日,在拜访长辈顾家的时候,就遇到了好几位要做媒的人,可见这婚事是不用操心的。
世道对男子可比对女子宽容得多,甭管是二十三岁,还是三十三岁,能够做出一番功绩来的男子,想要一桩好婚事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像女子,在世人眼中仿佛都是有花期的,过了花期,无论模样与否,家世与否,好似都已经凋零了一半。
刘枫在这件事情上,一直就不能跟他们父子俩想到一块儿去,尤其是夫君,像他们这个年岁的人,差不多都已经做了祖父祖母。
她瞧着也眼馋,尤其是回到了京城以后,之前跟她年龄相仿的女子,原本成婚就比他早,膝下孙子孙女都一串儿了,她这边儿还没影儿呢。
可不得眼馋。
刘钰跟纪氏,不光做了外祖父和外祖母,还已经是祖父、祖母了。
不过这两口子,感情是真回不到从前了。
也说不上来到底是谁的问题,两口子的事儿,外人也不好管,爹娘年纪都大了,早就已经不在京城呆着了,致仕以后就单独搬到城外庄子上去住了。
搬回京城之后,她也见了青娘,这孩子脾气性格跟纪氏差不多,不过并没有纪氏幸运。
别看刘钰现在跟纪氏感情不怎么样了,可是刚刚成婚的那十几年,两个人的感情可好得很,刘钰那时候待纪氏极好的。
哪怕两个人感情淡泊以后,刘钰也没有纳妾,只是不像往日那般热络了。
青娘也是嫁给了读书人家,夫君去年刚刚考中了举人,不过今年的会试并没有参加,想来也是打算多准备几年,名次再往上冲一冲,就跟远哥儿一样,如果不是多等了这三年,肯定考不来这状元。
青娘的夫君,虽说还未入仕途,可已经早早的纳了一房妾室,还生下了庶子。
跟纪氏当年比起来,那肯定是不够美满的。
——
甭管怎么着,京城这边还是送走了刚刚回来不久的航海伯。
对于江佑府,魏时跟刘枫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但是对于白姨娘和魏宁而言,却是头一次去江佑府。
这一路并不算近,再加上传信耽误的功夫,在他们回去之前,魏仁就已经入土为安了。
说起来也巧,堂兄在这一年起复,而魏时则是在这一年丁忧,一同需要丁忧的还有魏达。
堂兄弟二人已经多年没有见过面了,再次相见,竟也不生疏。
不过比起魏时和魏定见面时的融洽,李氏同白姨娘那才真是冤家对头,两个人都已经很是年迈了,哪怕是年纪相对来说比较轻的白姨娘,今年也都已经五十多岁了。
到了这般年纪,哪里又会再攀比容貌,魏仁已经故去,不管是在正妻这里,还是在妾室那里,都没能落下个什么好印象,要攀比也不会攀比恩宠。
能拉出来做比较的还是两个人的儿子。
庶长子跟嫡子差了足足有十岁,很是没有必要放到一块儿去比较,可对这两个人来说,把这两个孩子拉出来做比较几乎是下意识的想法。
白姨娘稳赢,不过也没觉得怎么高兴,若是十多年前,她再见到夫人,可能还会洋洋得意,但到了如今,过往的许多事情也差不多都已经看开了,连老爷都已经走了,心里头唯一瞒不过的那道坎儿,还在嫡出的小少爷身上。
当年,她也是做了亏心事的,若单纯只是对夫人下手,她也不至于耿耿于怀这么多年,对于无辜的稚童下手,才会觉得过意不去。
李氏这会儿除了不甘心,更多的还是羞恼,比起魏时,她更不想见到的还是白姨娘,这个昔日只能在她手底下伏低做小、苟延残喘之人,如今却是一副老封君的模样。
身上的衣服是用上好的布料做成的,头上虽然没带多少首饰,可光是那一枚白玉簪子的质地,就顶得过旁人一头的金银了,更别说身上的气质,哪儿还有昔年委屈巴巴的样子。
可见是没少享了儿子的福。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两个人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但如今还真不至于像当年那般,顶多就是飞几个眼刀子罢了,恶语相向或是拿权势压人,又或者是背地里害人,这样的手段已经是使不出来了。
所以这平江府的日子,尚且还算得上是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魏仁的亲人们并没有为此多伤心,无论是平辈儿之人,还是底下的小辈儿,面上都无悲痛欲绝之色。
反倒是族学里的一些孩子,还有族中曾经被教导过的一些人,甚是伤心,据说发丧那天,族人哭得比亲人还要凄惨。
魏仁的坟前香火不断,时常有人前来祭拜,村里头已经有三座进士牌坊了,可这里边并没有魏仁的份儿,要说到做官,魏仁也算不上是什么好官,对百姓不够用心,对政事不够积极,甚至也不是一个好的弟弟、夫君、父亲。
但是对于族人的来说,可能这已经飞黄腾达的一大家子里头,对族里头付出最多的,最值得他们敬爱的,还是留在族学当中做先生的魏仁。
人这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什么,能被这么多人敬爱,魏时觉得父亲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
魏远是最先回去的,跟爹爹打过招呼之后,就率先返京了,他的假期毕竟不长,还得回翰林院做官呢。
魏时一行离开江佑府的时候,是全年最热的七月份,本来也没这么着急的,天气这么热,再加上又需要守孝三年,即便是给儿子相看亲事,那也得要等到明年才行,大可以等到入了秋之后,天气凉快了,再启程回京的。
这样也能多陪陪大伯和堂兄,此后一别,日后还能不能再相见都不一定了。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六月份文帝皇帝驾崩,太子登基。
魏时在七月份便接到了被朝廷召回的圣旨,而且这官职还不低。
太子少师,正二品。
要知道,在大靖朝,无论是正一品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还是从一品的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或者是东宫的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这些官位皆不是虚职,而是正儿八经的实职,内阁便是由三公三孤以及东宫的三师来组成的,并非是另设了什么内阁大学士,这些可都是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正二品的三少算是内阁的预备役,有空位就会被提选上去。
平素里也是要上朝参政的,地位在六部尚书之上。
同时,三少也的确肩负着教导太子之责,不过昔日的太子如今已经登基,新一任的太子未立。
从正三品到正二品,这个跨度也算是可以了。
太子,不对,应当说是当今,对母族和妻族的人都没这么提拔,皇上驾崩之后,内阁里就空出来一个位置,原来的正一品少师姜大人因病递了致仕的折子,相对应的,在内阁预备役上,一个人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一个位置空出来了。
整个京城都盯着这位置呢,大靖朝没有宰相,内阁就相当于宰相,试问天下官员谁不想入内阁,更何况当今刚刚登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位,众人自然也都想着成为新君倚重之人。
只是谁也没想到,会被远在江佑府丁忧的魏时占了便宜去。
</div>
</div>
君臣见面,事实上也没说几句话,更没有谈什么重要的朝事,不过是君王对臣子勉励一二罢了。
魏时看得出来,皇上的精神头确实不是很好,整个人已经是垂垂老矣,甚至……危在旦夕。
一时之间,魏时心情很是复杂,他不知道皇上还能撑多久,但是对于这位英明且颇具进取心的君王,魏时心里头还是有些舍不得的,哪怕他跟太子的关系要更为亲近一些。
见了皇上,紧跟着太监便引着魏时去了侧殿,现在这个时候,太子还在批奏折,据说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住在侧殿了,几乎没什么时间回东宫。
这个王朝的大权,已经开始移交了。
“行了,你我之间便不要再拘这些礼了,来人,给魏大人赐座。”
太子已经颇具威仪,本来就少年老成了一个人,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就更是稳重了。
魏时还是坚持行完了礼,可能是刚刚见皇上的那一幕过于震撼了,他再看现在的太子,已经不能再当成是太子了。
君臣之礼,还是要守的。
他和太子交好多年,甚至在去平江府的这十二年里,都从未断了联系,他也了解太子,并非是多疑爱猜忌的主儿,但这总归是不敢让人去赌的,太子如今可能不在乎,日后登上高位了,性情却可能会变,未必不会翻往日的旧账。
“多年未见,魏大人跟往昔比起来,的确变化有些大,这些年辛苦大人了,平江府能有如今的发展,不管是父皇,还是孤,在此之前都是没有想到过的,平江府数百万的百姓也多亏了大人,才能有如今的日子。”太子站直了身子,说这话的时候很是激动。
本来他还想给魏大人行个拱手礼的,以感谢魏大人这十二年来的兢兢业业,原本的苦寒之地,如今经也成了大靖朝的福地,每年的税收和粮食都在往上增长,在去年统计的名单上,平江府税收在十三府当中居于第二位,粮食的总产量也已经到达了第四位。
要知道从前的平江府,在这两项上可都是垫底的。
这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
更不要说海运给大靖朝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威望了,魏大人是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也是最早付诸于行动的,当年头一次出海的时候,那真的是把身家性命都堵上了。
这样的臣子,可以说对朝廷、对百姓都是忠心耿耿,所达成的功绩也足以受得起他这一拜了。
不过到底是跟以往的身份不同了,父皇病重,他身负监国之责,太医对父皇的病情始终是束手无策,如今只能是用药暂时维持着性命。
虽有些大逆不道,可他心里都清楚,自己已经是离那个位子越来越近了,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还是别给魏大人惹麻烦了。
“太子严重了,这都是臣应当做的。”
魏时也不得不感慨今时不同往日了,在勤政殿的偏殿,太子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所处的立场几乎已经不是在储君之位上了。
身份带来差距,日后等太子登基了,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昔日的好友就只能以君臣相处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失落的,早在跟太子相交之时,心里边就已经是有这个准备了。
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君王会死,君王的儿子会继承皇位,这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得知太子建国这个消息的时候,魏时心里边儿就隐约想过这个事儿了。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另一个人的死亡。
就在魏时回京的第四日,亲近的长辈和故友都还没拜访完,去工部当差也才不过一天,江佑府那边的消息就已经过来了。
父亲死在了杏花盛开的三月,人走得很是突然,本来还好端端的,为了庆祝族学里头有三个孩子过了县试,大早上人就喝得醉醺醺的了。
去学堂的路上摔了一跤,人就没能再醒过来。
这信是大伯写的,写信的时候远哥儿还没有到江佑府呢,甚至老家的人都还不知道远哥儿高中状元的消息。
父亲已经快要七十岁了,在如今这个年代算得上是高龄,可是身体素来都很好,那么爱惜自个儿的一个人,平素是很少醉酒的,干什么事儿都惜着力气,说佛系也好,说不求上进也罢,做子女的总归是不能过多的评价自个儿的父母。
魏时没想过父亲会在今年就去世,相比之下,母亲的身子骨那才是真不好,这两年没少寻医问药,两个人差不多的年纪,他以为父亲会活得更久一些。
这跟看见当今衰老病重还不是一回事儿,若说敬重,他更敬重的自然是当今,可是父亲……
纵然往日他对父亲多有埋怨,一直都觉得对方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一个不合格的一家之主,甚至还是一个不合格的知县。
但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想起来的又全都是对方的好了。
父亲也并非是不管他,十岁之前,父亲偶尔也会过问他读书的事情,开蒙上学的私塾也是父亲找的,甚至他头一日去私塾的时候,也是跟着父亲过去的,而并非是管家。
而在十岁之后,不管是装可怜还是怎么样,父亲也终究没有扔下他不管,私底下也背着母亲拿银两给过他,后来他在京城娶了夫人之后,也曾写信给父亲讨要家用,父亲当时是寄过来了三百两。
祖母去世以后,他们父子二人的联系明显比往日多了很多,信里边儿也开始有了温情的话语。
魏时从未想过,在得知父亲死讯的时候,他已经快是不惑之年了,可居然还会难过到泪如雨下。
大概是自己做了两个人孩子的父亲之后,心也跟着软了吧。
第142章
得,回来京城还没几日呢,工部左侍郎的位置还没坐热乎,就意味着要回乡奔丧了,同时按照本朝的守孝制度,魏时还需要丁忧三年。
好在是儿子不需要丁忧,虽然也有一年的孝期,可只要守住孝期里的规矩即可,无需上折子丁忧。
让刘枫烦恼的是,守孝一年,就意味着儿子的婚事要往后再推一年,一年以后,可都已经二十三了。
“二十二岁跟二十三岁也没什么区别,夫人没必要担心,远哥儿的婚事哪用得着犯愁。”
他就来了京城才几日,在拜访长辈顾家的时候,就遇到了好几位要做媒的人,可见这婚事是不用操心的。
世道对男子可比对女子宽容得多,甭管是二十三岁,还是三十三岁,能够做出一番功绩来的男子,想要一桩好婚事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像女子,在世人眼中仿佛都是有花期的,过了花期,无论模样与否,家世与否,好似都已经凋零了一半。
刘枫在这件事情上,一直就不能跟他们父子俩想到一块儿去,尤其是夫君,像他们这个年岁的人,差不多都已经做了祖父祖母。
她瞧着也眼馋,尤其是回到了京城以后,之前跟她年龄相仿的女子,原本成婚就比他早,膝下孙子孙女都一串儿了,她这边儿还没影儿呢。
可不得眼馋。
刘钰跟纪氏,不光做了外祖父和外祖母,还已经是祖父、祖母了。
不过这两口子,感情是真回不到从前了。
也说不上来到底是谁的问题,两口子的事儿,外人也不好管,爹娘年纪都大了,早就已经不在京城呆着了,致仕以后就单独搬到城外庄子上去住了。
搬回京城之后,她也见了青娘,这孩子脾气性格跟纪氏差不多,不过并没有纪氏幸运。
别看刘钰现在跟纪氏感情不怎么样了,可是刚刚成婚的那十几年,两个人的感情可好得很,刘钰那时候待纪氏极好的。
哪怕两个人感情淡泊以后,刘钰也没有纳妾,只是不像往日那般热络了。
青娘也是嫁给了读书人家,夫君去年刚刚考中了举人,不过今年的会试并没有参加,想来也是打算多准备几年,名次再往上冲一冲,就跟远哥儿一样,如果不是多等了这三年,肯定考不来这状元。
青娘的夫君,虽说还未入仕途,可已经早早的纳了一房妾室,还生下了庶子。
跟纪氏当年比起来,那肯定是不够美满的。
——
甭管怎么着,京城这边还是送走了刚刚回来不久的航海伯。
对于江佑府,魏时跟刘枫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但是对于白姨娘和魏宁而言,却是头一次去江佑府。
这一路并不算近,再加上传信耽误的功夫,在他们回去之前,魏仁就已经入土为安了。
说起来也巧,堂兄在这一年起复,而魏时则是在这一年丁忧,一同需要丁忧的还有魏达。
堂兄弟二人已经多年没有见过面了,再次相见,竟也不生疏。
不过比起魏时和魏定见面时的融洽,李氏同白姨娘那才真是冤家对头,两个人都已经很是年迈了,哪怕是年纪相对来说比较轻的白姨娘,今年也都已经五十多岁了。
到了这般年纪,哪里又会再攀比容貌,魏仁已经故去,不管是在正妻这里,还是在妾室那里,都没能落下个什么好印象,要攀比也不会攀比恩宠。
能拉出来做比较的还是两个人的儿子。
庶长子跟嫡子差了足足有十岁,很是没有必要放到一块儿去比较,可对这两个人来说,把这两个孩子拉出来做比较几乎是下意识的想法。
白姨娘稳赢,不过也没觉得怎么高兴,若是十多年前,她再见到夫人,可能还会洋洋得意,但到了如今,过往的许多事情也差不多都已经看开了,连老爷都已经走了,心里头唯一瞒不过的那道坎儿,还在嫡出的小少爷身上。
当年,她也是做了亏心事的,若单纯只是对夫人下手,她也不至于耿耿于怀这么多年,对于无辜的稚童下手,才会觉得过意不去。
李氏这会儿除了不甘心,更多的还是羞恼,比起魏时,她更不想见到的还是白姨娘,这个昔日只能在她手底下伏低做小、苟延残喘之人,如今却是一副老封君的模样。
身上的衣服是用上好的布料做成的,头上虽然没带多少首饰,可光是那一枚白玉簪子的质地,就顶得过旁人一头的金银了,更别说身上的气质,哪儿还有昔年委屈巴巴的样子。
可见是没少享了儿子的福。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两个人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但如今还真不至于像当年那般,顶多就是飞几个眼刀子罢了,恶语相向或是拿权势压人,又或者是背地里害人,这样的手段已经是使不出来了。
所以这平江府的日子,尚且还算得上是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魏仁的亲人们并没有为此多伤心,无论是平辈儿之人,还是底下的小辈儿,面上都无悲痛欲绝之色。
反倒是族学里的一些孩子,还有族中曾经被教导过的一些人,甚是伤心,据说发丧那天,族人哭得比亲人还要凄惨。
魏仁的坟前香火不断,时常有人前来祭拜,村里头已经有三座进士牌坊了,可这里边并没有魏仁的份儿,要说到做官,魏仁也算不上是什么好官,对百姓不够用心,对政事不够积极,甚至也不是一个好的弟弟、夫君、父亲。
但是对于族人的来说,可能这已经飞黄腾达的一大家子里头,对族里头付出最多的,最值得他们敬爱的,还是留在族学当中做先生的魏仁。
人这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什么,能被这么多人敬爱,魏时觉得父亲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
魏远是最先回去的,跟爹爹打过招呼之后,就率先返京了,他的假期毕竟不长,还得回翰林院做官呢。
魏时一行离开江佑府的时候,是全年最热的七月份,本来也没这么着急的,天气这么热,再加上又需要守孝三年,即便是给儿子相看亲事,那也得要等到明年才行,大可以等到入了秋之后,天气凉快了,再启程回京的。
这样也能多陪陪大伯和堂兄,此后一别,日后还能不能再相见都不一定了。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六月份文帝皇帝驾崩,太子登基。
魏时在七月份便接到了被朝廷召回的圣旨,而且这官职还不低。
太子少师,正二品。
要知道,在大靖朝,无论是正一品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还是从一品的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或者是东宫的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这些官位皆不是虚职,而是正儿八经的实职,内阁便是由三公三孤以及东宫的三师来组成的,并非是另设了什么内阁大学士,这些可都是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正二品的三少算是内阁的预备役,有空位就会被提选上去。
平素里也是要上朝参政的,地位在六部尚书之上。
同时,三少也的确肩负着教导太子之责,不过昔日的太子如今已经登基,新一任的太子未立。
从正三品到正二品,这个跨度也算是可以了。
太子,不对,应当说是当今,对母族和妻族的人都没这么提拔,皇上驾崩之后,内阁里就空出来一个位置,原来的正一品少师姜大人因病递了致仕的折子,相对应的,在内阁预备役上,一个人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一个位置空出来了。
整个京城都盯着这位置呢,大靖朝没有宰相,内阁就相当于宰相,试问天下官员谁不想入内阁,更何况当今刚刚登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位,众人自然也都想着成为新君倚重之人。
只是谁也没想到,会被远在江佑府丁忧的魏时占了便宜去。
</div>
</div>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28432/69575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