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推荐阅读: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蹂纸浆(1v1校园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曹吉祥早年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每次出兵,他总是挑选达官及作战英勇的士卒,归到自己帐下,回师后豢养在家中,所以家中隐藏了许多甲兵。夺门之变后,曹吉祥掌管司礼监,兼总督京营三大营,兵权在握,更是蓄养了大批死士。曹吉祥原与石亨狼狈为奸,及石亨失败,他内心不安,预感到自己亦将遭到灭顶之灾,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大肆搜罗亲信,结为死党。
曹吉祥天天犒劳手下亲信,任意赠送金银、粮食、丝绸。亲信们担心曹吉祥一旦垮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都表示愿意誓死效力。曹吉祥嗣子曹钦问门客冯益道:“自古以来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吗?”冯益回答道:“你的本家魏武帝便是其人。”
魏武帝是指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钦听了大喜,更加坚定了夺权之心。但这时候却出了一件意外的事,曹钦自己先触发了危机。
曹钦手下有个锦衣百户曹福来,颇有经济头脑,常常借采办的名义,自己从事贸易牟利。结果,曹福来被逯杲盯上了。曹钦得知消息后大为恐慌,因为曹福来也是起事的知情者,万一曹福来向逯杲泄露,就前功尽弃了。于是,曹钦指使曹福来的妻子去向锦衣卫报案,说丈夫得了失心疯,不知去向。这是曹钦有预谋的伏笔,万一曹福来泄露了秘密,疯子的话是没有人当真的。逯杲得报后,立即将计就计,派人缉捕曹福来。曹钦见此计不成,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去杀曹福来。
曹福来在保定被曹钦派出的杀手发现,正在动手的时候,有个姓顾的巡按御史刚好率兵路过,不但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曹福来,而且逮住了其中一个凶手。凶手招供出是受昭武伯曹钦所派。顾御史上奏弹劾曹钦。英宗命令锦衣卫指挥逯杲严查此事,并颁布敕书,遍告群臣:不准臣下自行其是,干涉法典。
曹钦心惊胆战,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对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祸将要临头,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经过多次策划之后,定于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清晨正式起事。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边境有警,怀宁伯孙镗即将挂大将军印出征,兵部尚书马昂监军,定在七月初二在奉天殿举行辞别仪式。而头天晚上孙镗和马昂按惯例留宿朝堂,如果杀了这两人,可以直接夺门入奉天殿。于是决定由曹钦自外拥兵入宫,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废除英宗。
起事头天晚上,曹钦召集心腹,大摆宴席,专门等待凌晨行事。指挥马亮突然觉得曹钦造反如同儿戏,万一不成,罪至灭族,于是起了告密的念头。宴席中,马亮借口上厕所,逃席而去,直奔朝房告密。
当夜恭顺侯吴瑾在朝房当班,听到马亮所言,大惊失色。因为此时已经是深夜,皇城全部落锁,要传话到深宫,只能通过字条,可吴瑾是蒙古人,不会写汉字,他急忙叫醒了留宿在朝堂的怀宁伯孙镗,告诉情由。
孙镗武将出身,肚子的墨水也不多,匆忙之下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措辞,只好直截了当地写道:“曹钦反,曹钦反!”随后将这六个字的纸条从长安右门门缝塞入大内。纸条被火速传入深宫,明英宗得知消息后,急忙派人逮捕了大内的曹吉祥,同时敕令皇城及京城九门俱不准开启。
曹钦发现马亮逃跑后,知道事情泄露。他恼恨逯杲一直暗中派人侦查曹氏,先带人半夜骑马前往逯杲的家中,杀了逯杲并割下首级。随即直奔西朝房。御史寇深正在西朝房待朝,被曹钦一刀杀死。
到了东朝房,刚好遇上吏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李贤。李贤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曹钦手下人二话不说,上前一刀砍伤了李贤。曹钦急忙喝止,上前握住李贤的手,道:“李公是好人,我今日为此事,实由逯杲激变,并非出我本心,烦公代为奏辩!”李贤见大变发生,便含含糊糊地写了几句。
曹钦带着李贤写的奏疏到达长安左门,想从门隙投奏疏进去。不料那门十分坚密,奏疏无法塞入。曹钦大声喊门,此时宫中守卫早已经得到明英宗之命,自然不肯开门。曹钦便下令手下放火烧门。守门卫士紧急拆除御河边的砖石,将门死死堵住,火一时烧不进去。曹钦等人无可奈何,只在门外呼噪,声彻宫中。
怀宁伯孙镗来不及调兵,急忙到太平侯张瑾家,邀兵击贼。张瑾畏惧,不敢出。孙镗便令儿子孙辅和孙軏到宣武街召集征西将士。孙镗很有心计,要儿子不要告诉大家是曹氏谋反,而是说:“刑部囚犯反狱,抓住越狱者重赏。”霎时间,立即召到西征将士两千人。孙镗这才对大家解释了曹钦谋反的经过,众人表示要奋勇向前,击杀曹钦。工部尚书赵荣得到消息后,披甲跃马,一边狂奔,一边高呼杀贼有赏,竟然也由此召集了数百人。
这时候,天渐渐亮了,恭顺侯吴瑾率五六骑出来观察战况,刚好与曹钦迎面遇上,吴瑾寡不敌众,力战而死。明英宗一直十分信任吴瑾,曾经想派他去守甘肃,吴瑾推辞说:“臣,蒙古人,陛下若用臣守边,恐外裔轻中国。”明英宗“善其言”,从此更加恩宠。
曹钦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又下令放火烧门。门内守卫极有计谋,见火势越来越大,门难免被烧毁,干脆搬了许多柴禾和易燃物品,投到被烧坏的门处,火势炽烈,曹钦等因而无法进门。
天色已经大亮,曹钦的党羽心中开始畏惧,不少人悄悄散去。曹钦被左右夹攻,料难成功,便打算退走。孙镗率兵紧追不舍,孙镗的儿子孙軏砍中曹钦的胳膊,但孙軏也被曹钦杀死。曹钦率军去冲安定各门,想逃出城去,不料各门关闭,巍然不动。
适逢大雨瓢泼,曹钦全身被淋湿,狼狈万分,见走投无路,只得逃回家中。孙镗督促各军高喊着冲杀进来。经一番恶战之后,曹钦走投无路,跳井自杀。曹家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灭。曹吉祥一家发动的兵变,一夜之间即被镇压。
过了三天,曹吉祥在闹市被车裂,其党羽汤序、冯益等以及曹吉祥的姻亲党羽全部被杀。
孙镗论功第一,进爵世侯,仍典三千营;孙軏赠百户,世袭;马昂、李贤并加太子少保;马亮告叛有功,擢为都督;将士等升赏有差;追封吴瑾为梁国公,赠寇深少保,以擒贼诏示天下。
曹吉祥只是个宦官,其叛乱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再如何骄横,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对抗,造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后来明熹宗一朝魏忠贤权势熏天,也没有敢与皇帝较量。这只能说明,在英宗复位初期,政局相当不稳定,从之前阁臣们的进进出出,就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中国历史上,一生中当过两次皇帝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外,还有唐中宗李显。李显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三个儿子。上元二年(675年),武则天鸩杀了年仅二十四岁的亲生儿子李弘。次子李贤随即被立为太子。但不久后武则天又指使人诬告李贤谋夺皇位。李贤被废,贬为庶人,被迁到巴州。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由太子即皇帝位,为唐中宗。武则天为皇太后,总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睿宗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朝政尽归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废除中宗李显后第三天,派人赶到巴州,将李贤杀死,许多人牵连被杀。
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母神皇”正式将李唐天下变为武氏天下。这一年,武则天六十七岁。同时,降睿宗李旦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为皇太孙。后来李显被迎回,重新立为太子。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经八十一岁的武则天终于卧病不起。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发动了兵变,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门入,斩武则天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于院左。太子李显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只是中宗李显的下场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下毒害死。
对于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镇来说,一切的仇恨,最后必然要归于根源。而这一切困难的根源,本来应该是王振。王振擅权乱政,又导皇帝亲征,酿成土木堡之祸。然而,英宗却对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个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并在智化寺为王振塑像,还赐额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为宦官王振的家庙。直到三百多年后,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毁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后,智化寺便逐渐衰败了。
毫无疑问,明英宗复辟后,进行了诸多无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现出八年前他所拥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的强烈特征。不过,对于明英宗而言,他的行为仍然可以解释得通——
他登基时还只是一个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长大,享受的是无穷无尽的不识愁滋味的放纵,随即经历了亲征、被俘、成为太上皇等一系列人生重大变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国,又被亲弟弟囚禁,孤寂与落寞无时不在,连生命都没有了保证,时刻生活在惊恐之中。所以当政变出人意料地将他重新扶上皇位时,他便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和毒辣手段来确保权力的巩固,这也是为什么明英宗会在皇位失而复得后开始一改常态地勤政。
明英宗复位后不久,便做了一件惊人之举,下令释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称“建庶人”。当年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后,皇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被朱棣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广安宫。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跟他长达八年的南宫囚禁生活不无关系,大概是因为起伏的命运使得他对世事沧桑多了几分理解。
释放朱文圭之举在当时争议颇大,一些人认为不妥当。明英宗专门征询大臣李贤的意见。李贤道:“这是尧、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决心。
天顺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属五六十人都被释放,安置在凤阳,听其婚娶出入自便,给守门人二十人,婢妾十数人。
明英宗身边的人还担心放出朱文圭会出变故。明英宗倒是极有气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此时的朱文圭已经五十七岁了,他自小被囚禁在高墙内,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连牛和马都不认识,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安乐也感到无所适从,被放出来后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一些野史记载说朱文圭的死是因为房事,这倒叫人格外感叹,倘若他继续被囚禁,诸事不知,也许反倒可以尽享天年。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患病。病危时下遗诏,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由此废止了宫妃殉葬制度。此后明朝各帝都遵从此遗诏,不再以宫人殉葬。明英宗此举,被史家称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
正月十七,复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葬于裕陵,终年三十八岁,从而结束了他大起大落、跌宕传奇的一生。
在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明英宗的经历是最奇特、最复杂的。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富有戏剧性的一生也不乏某种悲剧色彩。而他的悲剧因素,还将在他的儿子身上流传。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时,长子朱见深还不到两岁。在严重的国家危机中,朱见深被孙太后立为太子。这时候的朱见深,还并不清楚太子的地位对他来说意味着将来的君临天下,也由此注定他将有不平凡的人生。
命运总是爱开玩笑。朱见深虽然小小年纪就当了储君,但他的太子位并不安稳,尤其当叔叔明景帝朱祁钰有了儿子朱见济后,他的地位和生命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私心极重的明景帝一心要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开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废掉朱见深。不过,倘若现太子朱见深意外地死去,朱见济就能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正因为如此,朱见深一度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当时有人看出这一点,建议将朱见深接到南内由明英宗亲自抚养,但后来经过商议,还是认为由明英宗生母孙太后养在仁寿宫比较好。即便如此,孙太后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朱见深虽然年纪还小,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多少有些感觉,以致从小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五岁的朱见深终于被废太子位,改封沂王,他的小堂弟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
朱见深父亲明英宗被囚禁南内的八年,正是他的童年。本该天真欢娱的年代,却代之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明景帝之刻薄,自然也不会对朱见深予以照顾。虽然史书记载朱见深“年虽幼,举止如成人,气度非凡,不轻言笑”,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他的童年非常压抑,且阴影影响了他终身。对于朱见深而言,唯一的安慰,就是似姊似母的万贞儿。
万贞儿是孙太后亲信,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后因犯法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四岁便充入掖庭为奴,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又是家乡人,便命她在仁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甚为得力。后来景帝即位,孙太后担心孙子朱见深的处境,特意派信得过的万贞儿专门照料孙子。万贞儿因此成为朱见深的贴身侍女,她比朱见深大十七岁,整天带着朱见深游玩戏谑,日益亲近,以至形影不离。朱见深被废太子位后,万贞儿极力抚慰,照顾得极为周到。在险恶的宫廷争斗的环境中,聪慧的万贞儿所带给朱见深的心灵上的慰藉,远非后人所能想象。而就是这种在患难中产生的不离不弃和互相依赖的深厚感情,竟然会在后来导致明朝的第一个外戚擅权。
上天似乎对朱见深格外垂青,先是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早夭,随即便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也意味着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失而复得。明英宗复辟成功后,消息传到仁寿宫,万贞儿抱着年仅九岁的朱见深又哭又笑。许多年以后,朱见深才明白当时万贞儿的心情。
朱见深再一次以英宗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他逐渐长大了,但性格依旧木讷软弱,童年时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旋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朱见深从小留下了口吃的毛病。他的反应也非常迟钝,据说连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都怀疑儿子的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也怀疑这样的儿子是否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朱祁镇曾经密召李贤,问道:“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可见皇帝对这个儿子实在是不放心。
当时宫中的流言也很多,盛传太子朱见深与比他年长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不清不楚。但因为万贞儿是孙太后的心腹,对太子又有抚育之恩,加上太子对她无比依赖,明英宗和太子生母周贵妃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因此,宫中人人都知道,一旦朱见深即位,万贞儿必将贵不可言。
周贵妃,昌平人,庆云侯周龙女。她被明英宗纳为嫔妃的经历颇为传奇。有一次,明英宗到郊外打猎,追逐一只兔子,结果闯进了周家。周家人惊慌失措,四处躲避,周氏才十岁许,却未躲匿,而是大方地瞪着明英宗这个不速之客。明英宗大为惊讶,认为周氏非常人,于是将她携入宫中。正统十二年(1447年),周氏生皇子朱见深。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后,周氏才被封为贵妃。
周贵妃母凭子贵,颇为傲慢无礼。明英宗看在眼中,担心将来太子朱见深即位后,会因为生母周贵妃而不尊崇钱皇后地位。所以在临终前,特别遗命大学士李贤:“钱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按照明朝惯例,一帝一后同葬。明英宗这道命令就如同明白地告诉周贵妃:即便你的儿子做了皇帝,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这是明英宗对糟糠之妻感情深厚的体现。
然而,尽管明英宗事先做了预备,最终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明英宗死后,十六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周贵妃嫉妒钱皇后,想只立她一人为太后。明宪宗朱见深不敢违抗母命,只好下令廷议。由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周贵妃才同意两宫并尊为太后,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为皇太后,两宫地位相等。在为明英宗营建裕陵时,李贤等大臣考虑到一帝二后的特殊情况,提议地宫建三个棺位,但遭到明宪宗的反对。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钱太后病逝。周太后反对钱后与明英宗合葬。群臣自然都激烈反对,一致认为明英宗与两后合葬是“礼之所合,孝之所归”。几次疏争,周太后仍然不同意,要求为钱太后别择葬地。礼部尚书姚廷夔与其他的廷臣九十九人都不同意为钱太后另外建造陵寝。
明宪宗对群臣说:“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卿等为朕筹一良法。”意思是他也进退两难,让他的大臣们给他想个办法,但群臣仍然坚持原来的意见,并由姚廷夔率百官跪在文华门外候旨,从上午巳时一直等到下午申时。明宪宗一直没有降旨,只派人出来传谕群臣暂且先各自回家。群臣却不肯善罢甘休,一齐伏地大哭道:“若不得旨,臣等不敢退去。”自此,开了廷臣哭谏的先例。
又耗了一阵子,明宪宗还是耗不过这些意志坚定的大臣,只得下旨命将钱太后与明英宗合葬裕陵。群臣这才齐声呼万岁,各自回家。
同年九月,钱皇后葬裕陵,谥“孝庄皇后”。然而,钱皇后虽葬裕陵,并没有与明英宗合葬在一处,而是同隧异室,葬在离明英宗玄宫数丈远的左配殿中,右边则空着留给周太后。周太后还派人暗中做手脚,堵塞了两殿之间的市道,意思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
明十三陵位置图
周太后的寿命很长,一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才病逝,以皇后礼葬裕陵。周太后去世后,当政的明孝宗朱祐樘提出当时安葬钱皇后不合礼制的事,想打通钱皇后墓室和明英宗玄宫的隧道。钦天监说:“通陵事,岁向不利。”终于还是没有改变。
十八岁的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他不计前嫌,不记恨叔叔明景帝朱祁钰曾经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对明景帝陵寝进行了整修。明景帝之女固安公主在英宗复辟后,降为郡主。成化时,固安郡主长成,明宪宗以阁臣奏,将其下嫁王宪,礼仪视公主,以故尚书蹇义赐第赐之。可见在明宪宗心中,既没有怀恨明景帝,也没有对景帝的后代采取任何报复的措施,相反还格外优待。
明英宗晚年,已自悔“夺门”之不当。明宪宗深察父皇之心,即位后,重新为夺门之变厘定是非,其中最大最得人心的事件便是为于谦平反昭雪。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监察御史赵敔首先上疏,请求为于谦及其家人雪冤,“死者赠官遣祭,存者复官”。明宪宗表示同意。于谦长子于冕本来被遣戍龙门,先是赦免回家,次年恢复官职,为府军前卫副千户。义子于康已死在辽东贬地。女婿朱骥则早在天顺年间便已被赦免,明宪宗命其重回锦衣卫任职,后朱骥一直做到锦衣卫最高长官。
除此之外,明宪宗还特意派使臣马璇代表自己到于谦墓前祭奠。祭文由翰林院代撰,内中道:“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恃,为权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复卿子官,遣人谕祭。呜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顺乎天理,厄于前而伸于后,允惬乎人心。”
这篇以皇帝名义撰写的祭文打动了许多人,民间争相传诵。
另外一件比较得人心的事,是明宪宗罢免了锦衣卫长官门达。天顺时,明英宗重用门达,朝野为之侧目。明英宗病危之际,门达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暗中结纳太子身边的宦官王纶。王纶利欲熏心,暗中结纳外臣,与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密谋,打算等到太子即位后,让钱溥入阁,代替大学士李贤辅政。结果这件事被人揭发出来,明宪宗大怒,斩杀王纶,贬谪钱溥到广东顺德,门达贬谪贵州。但门达因为以前干的坏事不少,现在他倒了霉,旧账就都被翻了出来。言官上奏弹劾门达,于是门达被交付都察院会同九卿廷讯。右都御史李宾等人弹劾门达罪状:“忤其意者,过求细故,必加陷害。屡兴大狱,巧于锻练。别置狱舍,以鞠罪囚”,“又纵令子弟为奸利事,交通外人,多纳贿赂”。明宪宗命将门达处斩。门达后来遇赦,被发配广西南丹卫充军。其党羽多被谪戍或降调。
而在夺门之变中获罪或者遭石亨等人构陷贬谪的官员,在明宪宗一朝都得到了复职。比如原御史杨瑄、张鹏等因劾奏曹吉祥、石亨而被诬得罪,免官谪戍。宪宗恢复杨瑄、张鹏等原官,又任杨瑄为浙江按察副使,张鹏为福建按察使。
明宪宗即位后不久,命没收大宦官曹吉祥之地为宫中庄田。这就是明朝皇庄的来历。给事中齐庄上疏劝阻:“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与小民争利!”明宪宗不理。从此,勋戚、中贵之家,多夺民地为庄田。
明宪宗即位之初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曾比较清明,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明宪宗钟爱的万贵妃开始涉政。万贵妃即为前面所提到的万贞儿。明宪宗即位后,心中唯恋着万贞儿一人。此时万贞儿已经三十五岁。明宪宗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十七岁、颜色渐衰而嫌弃。照他心思,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万贞儿年龄比皇帝大十七岁,又是微贱的宫女,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迫于礼制,明宪宗只能纳万贞儿为才人,属于等级较低的嫔妃。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生皇长子,进为贵妃。此后宫中诸事,亦多由万贞儿操持。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在位二十三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奇事。
万贞儿丰艳有肌,肥美似唐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每每明宪宗出游,万贞儿必戎服佩剑,侍立左右,颇有英气。明宪宗顾之辄为色飞,越看越爱。后人曾经引用史籍云:“妺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说是桀的宠妃喜喜欢穿男子的衣服,所以桀才灭亡。而万贞儿好穿男子服装,也为成化朝带来了灾难。但明宪宗之所以痴恋万贞儿一生,最重要的是在他被废太子位后最艰难的时候,万贞儿一直在他身边,给了他许多心灵上的安慰。
明宪宗初即帝位时,两宫太后为替新皇帝选择皇后人选颇费了一番心思。她们在明英宗生前亲自替儿子选定的十二名淑女中,再行认真挑选,选了王、吴、柏三人留住宫中,慢慢考察。后实在难分高下,明宪宗生母周太后便命司礼监牛玉在三名淑媛中选定一人为皇后。牛玉道:“先帝在时曾属意吴女和王女,我看二女姿貌相当,分不出谁更美丽端庄,比较起来,似是吴女更为贤淑。”
周太后便做主替朱见深择定吴氏为皇后。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钱太后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万贞儿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而万贞儿仗着明宪宗的宠幸,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明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有一次惹得吴皇后性起,命宫人将万贞儿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万贞儿找到明宪宗,哭闹不休。明宪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万贞儿是个有心机之人,又故意拦住明宪宗不让去闹,说道:“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明宪宗大怒,立即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岂不惹人笑话?”
明宪宗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他。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还将主张选吴氏为后的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在平定曹吉祥叛变中立有首功的孙镗因为是牛玉的姻亲,也被免职赋闲。
万贞儿尚觊觎皇后之位,要皇帝丈夫替她去向太后说情。但周太后嫌万贞儿年纪太大,且出身微贱,始终不肯应允。
过了两个月,周太后下旨,命明宪宗册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贞儿,自己更不是万贞儿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史书记载,王皇后“终其身不得十幸”,然亦无所嫉妒。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生下皇长子。明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处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贞儿也从此不再有娠,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几年过去,明宪宗一直没有子嗣。但他并不知道是他的爱妃万贞儿在中间捣鬼。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为之忧心,明宪宗也为之愁眉不展。
成化五年(1469年),柏贤妃生下一个皇子。明宪宗高兴非凡,大事庆贺,取名祐极。第二年二月,皇子祐极突然生起病来,一天一夜后竟夭折了。宫人觉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访,发现是万贞儿派人毒死了太子。但是,谁也不敢去告发。
一天,明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子纪氏发生关系。不久后纪氏怀了身孕,万贞儿得知后,令心腹侍婢去给纪氏喝打胎药。那侍婢颇有良心,回来告诉万贞儿说纪氏只是得了肚子胀,并不是怀孕。万贞儿半信半疑。
纪氏怀胎十月后,分娩生下一个男孩儿。她知道万贞儿的势力,忍痛将孩子交给太监张敏,让他抱出去将孩子淹死。张敏惊叹道:“皇上还没有子嗣,怎么能轻弃骨血?”于是将孩子藏起来,暗中哺养。明宪宗废掉的皇后吴氏知道了消息,也帮忙养育孩子。
朝廷对皇帝没有后嗣深为关切。大臣们纷纷上奏,力请明宪宗疏远万贵妃,以便与宫中的其他嫔妃生育子女。虽然万贞儿早已经年老色衰,但明宪宗对万贞儿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对这种请求,皇帝的答复是:“此乃朕之私事。”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某日,明宪宗召太监张敏帮他梳头发,揽镜自照,突然看见头上已经有不少白发,不觉发愁地叹道:“老将至了,尚无子嗣,何以为情?”张敏鼓起勇气道:“万岁已有子了。”明宪宗愕然道:“朕子已亡,哪里还有子嗣?”
张敏这才说了纪氏生子的经过。明宪宗听说后大喜,立即派遣张敏去迎接皇子。纪氏抱着儿子大哭:“今日我儿一去,我恐怕性命难保!”
明宪宗见到儿子已经六岁,大喜过望,取名为朱祐樘,立为太子,又册封纪氏为淑妃。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贞儿不高兴。不久后,纪妃暴死,谁也不敢过问。明宪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张敏见纪妃被万贞儿害死,料想自己也难逃毒手,便吞金自杀了。朱祐樘被周太后接入宫中,严密保护,总算得以安全长大。
万贞儿挟恨在胸,渐渐得了肝病。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年近七十岁的万贞儿因小事发怒,鞭打一宫女,突然气咽痰涌,暴毙身亡。明宪宗得到消息,忧伤地道:“万侍长去了,朕亦将去矣。”可见皇帝对万贞儿依然情深一片。数月后,明宪宗果然因悲伤过度去世。
明宪宗崩后,身世奇特的太子朱祐樘即位,年十八岁,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又称弘治皇帝。而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然是千疮百孔了。
(全文完)
* * *
[1]程敏政出身名门,为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还是英宗朱祁镇后期所倚重的名臣李贤的女婿,十岁就被称为“神童”。英宗听说了他的大名后,召他应对。小小年纪的程敏政毫不畏惧,对答得体。英宗大喜,让他进翰林院读书。李贤打算招程敏政为婿,便设宴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个对子让他对:“因荷(何)而得藕(偶)。”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有杏(幸)不须梅(媒)。”一时传为佳话。程敏政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当时天下著名的三翰林,学问渊博称程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自称宗法杜甫而追求格律声调的茶陵诗派),性情纯真称陈音,三人均名冠一时。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程敏政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身份,与李东阳共同主持会试。考生中有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即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十六岁以第一名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参加在陪都南京举行的应天府乡试,又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时人都认为唐寅是天下奇才,一定会连中三元。甚至远在北京的程敏政读了他的文章,也称赞不已,期望能早日见到这位年轻才俊。唐寅赴北京会试时,结识了富家举子徐经(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高祖)。到北京后,程敏政书童假通关节向应试者索取贿赂,暗中倒卖试题。徐经花重金买到试题,预先做好了文章,也将试题之事告诉了好友唐寅。不久,谏官华昶等人揭发此事,程敏政、徐经、唐寅都被下狱,饱受皮肉之苦。毫不知情的程敏政出狱后不久便忧愤而死。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傅瀚(当时的礼部右侍郎)想要得到程敏政的主考官位置,跟谏官华昶和程敏政书童一起设好的圈套,徐经和唐寅不过是其中的棋子而已。唐寅经吴宽保举出狱,但前途尽毁,后来发往浙江为吏,“耻不就,居家益放浪”。妻子改嫁他人,甚至家人也不谅解他。唐寅只得迁居于桃花坞,自号桃花庵主,并效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远游闽、浙诸山,湘、赣诸水,以鬻文卖画度日。在此期间,宁王朱宸濠曾重金相聘。唐寅察其有异志,于是“佯狂使酒,露其丑秽”,使朱宸濠吃他不消,最后放他走路。唐寅后来一直靠卖字画为生,贫困潦倒,为人则更加狂放戏谑,不拘礼法。有次代某商人写了一副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那人不满意,说对联意思必须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才好。唐寅就重新写了一副:“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才十分高兴地告别而去。在程敏政唐寅案未发前,明孝宗朱祐樘在宫中饮宴。一个优人扮成个卖猪蹄的,用盘子端了熟猪蹄,边走边叫:“卖蹄啊!”另一个上前去买,先问价钱。卖蹄的答道:“一千两一个!”买的人惊道:“怎么这么贵?”卖的答道:“我这是‘熟蹄(题)’,并非‘生蹄(题)’。”暗喻京师有人向举人们卖会考试题。明孝宗听到,居然毫不醒悟。
[2]长洲:即吴县,今江苏苏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平江府、苏州府治所。1928年城区划出设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1949年划出城区建苏州市。1995年6月撤销吴县,设吴县市(县级),2000年12月撤销吴县市,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3]同邑:今福建厦门。
[4]王竑被贬半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偶尔翻阅到王竑的旧奏折,见通篇都是忠言良策,略有感悟,遂恩准王竑回籍。王竑历经风波,感慨万千,赋诗“十年不见凤凰山,今喜承恩得暂还”,以表心情。天顺五年(1461年),边疆兵事又起,朝中无人可用,英宗急召王竑赴京参赞军务,事平后授副都御史,仍督漕运。王竑至徐淮到任时,老幼迎拜,欢声动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升王竑为兵部尚书。王竑深感朝廷积习难除,自己无回天之力,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吾可以行矣。”遂五上奏章,称病辞官归乡。王竑辞官居家二十三年,宪宗多次下诏令其出仕,均被王竑婉辞。
[5]明人陆釴则在《病逸漫记》中记述说:“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清朝时,乾隆皇帝为景帝朱祁钰立碑题词,也认为朱祁钰是人为致死。
[6]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有十六个皇帝,昌平只有十三陵。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自然也没有资格葬入皇陵,景帝被葬在西山,成为明朝三个没有入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之一。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朱见深不计前嫌,以其叔叔朱祁钰“戡乱保邦、奠安宗社”,于国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接着命有司修缮陵寝,其祭飨与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一朝,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修缮,还将原来的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景帝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景帝原来在皇陵的寿陵,后来也派上了用场——因为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暴死,来不及修建寿陵,便将就用景帝原来的寿陵,即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
[7]此孙镗即是在北京保卫战中,率五百明军击退瓦剌军、在西直门外被明军拒入、不得不在城下与瓦剌血战的人。后因贿赂大宦官金英,被人揭发出来,论罪当斩,景帝念他多有军功,特别恩典宽恕。又,嘉靖一朝还有个孙镗,武艺矫绝超群,所带双刀,人不能举,是松江一带的抗倭名将,倭寇闻名丧胆。孙镗因每战必捷,渐生轻敌之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春,一股倭寇结聚在松江府境西部烧杀淫掠,又乘船渡泖湖,意欲袭攻府城。孙镗得知后,即与部下数人,乘马飞奔,突入敌后。鏖战竟日,箭尽弦绝,而后援不至,不得不撤退。回至石湖桥,半渡,寇船伏兵四起,孙镗落水,因不会游泳,被倭寇用长矛刺进腹部而死。后朝廷封赠为光禄丞,松江民建祠以祀。
[8]徐有贞真迹《有竹居歌》现藏上海博物馆。
[9]通州:今北京。
[10]石亨和曹吉祥相继被杀后,英宗感慨地对大学士李贤道:“岳正曾经主张要诛除这两个奸贼(指石亨和曹吉祥)。”李贤趁机对英宗说:“岳正家有老母,请陛下把他放归老家吧。”英宗顺势将岳正赦免。岳正回到老家通州,做了一个平民百姓。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召岳正复原官,并且作经筵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纂修《英宗实录》。岳正还朝后,自以为应当大用,不想内阁大学士李贤却安排他当南京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办学事。岳正对此很不高兴。有人便趁机兴风作浪,伪冒岳正的名字写了一封弹劾李贤的奏疏。李贤不明所以,对岳正衔怨在心。不久,岳正被贬为兴化知府,后致仕还乡。岳正没有儿子,女婿却都是名臣,大学士李东阳(孝宗、武宗两朝阁臣)和御史李经都是他的女婿。
[11]石亨府宅所在街道,曾叫石大人胡同,现为外交部街。
千古英雄共一心
——大明惊变大事编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唯存中书舍人,以政归六部。
洪武十五年(1382年)锦衣卫正式成立,设指挥使一人,秩从三品。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其属有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銮舆、驯马七司,秩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因有罪官民,多不尽由三法司,其重者辄令收系锦衣卫狱。治狱之人多非法凌虐,朱元璋令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理,诏内外狱皆归三法司,罢锦衣狱。明成祖朱棣时复置,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死,立朱标第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时,于谦出生于杭州钱塘太平里(今浙江杭州祠堂巷)。闰五月初十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同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为明朝第二代皇帝,史称建文皇帝。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当朱允炆准备削夺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权位时,朱棣公开反叛,聚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由此揭开了明朝历史上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序幕。
曹吉祥天天犒劳手下亲信,任意赠送金银、粮食、丝绸。亲信们担心曹吉祥一旦垮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都表示愿意誓死效力。曹吉祥嗣子曹钦问门客冯益道:“自古以来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吗?”冯益回答道:“你的本家魏武帝便是其人。”
魏武帝是指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钦听了大喜,更加坚定了夺权之心。但这时候却出了一件意外的事,曹钦自己先触发了危机。
曹钦手下有个锦衣百户曹福来,颇有经济头脑,常常借采办的名义,自己从事贸易牟利。结果,曹福来被逯杲盯上了。曹钦得知消息后大为恐慌,因为曹福来也是起事的知情者,万一曹福来向逯杲泄露,就前功尽弃了。于是,曹钦指使曹福来的妻子去向锦衣卫报案,说丈夫得了失心疯,不知去向。这是曹钦有预谋的伏笔,万一曹福来泄露了秘密,疯子的话是没有人当真的。逯杲得报后,立即将计就计,派人缉捕曹福来。曹钦见此计不成,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去杀曹福来。
曹福来在保定被曹钦派出的杀手发现,正在动手的时候,有个姓顾的巡按御史刚好率兵路过,不但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曹福来,而且逮住了其中一个凶手。凶手招供出是受昭武伯曹钦所派。顾御史上奏弹劾曹钦。英宗命令锦衣卫指挥逯杲严查此事,并颁布敕书,遍告群臣:不准臣下自行其是,干涉法典。
曹钦心惊胆战,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对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祸将要临头,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经过多次策划之后,定于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清晨正式起事。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边境有警,怀宁伯孙镗即将挂大将军印出征,兵部尚书马昂监军,定在七月初二在奉天殿举行辞别仪式。而头天晚上孙镗和马昂按惯例留宿朝堂,如果杀了这两人,可以直接夺门入奉天殿。于是决定由曹钦自外拥兵入宫,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废除英宗。
起事头天晚上,曹钦召集心腹,大摆宴席,专门等待凌晨行事。指挥马亮突然觉得曹钦造反如同儿戏,万一不成,罪至灭族,于是起了告密的念头。宴席中,马亮借口上厕所,逃席而去,直奔朝房告密。
当夜恭顺侯吴瑾在朝房当班,听到马亮所言,大惊失色。因为此时已经是深夜,皇城全部落锁,要传话到深宫,只能通过字条,可吴瑾是蒙古人,不会写汉字,他急忙叫醒了留宿在朝堂的怀宁伯孙镗,告诉情由。
孙镗武将出身,肚子的墨水也不多,匆忙之下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措辞,只好直截了当地写道:“曹钦反,曹钦反!”随后将这六个字的纸条从长安右门门缝塞入大内。纸条被火速传入深宫,明英宗得知消息后,急忙派人逮捕了大内的曹吉祥,同时敕令皇城及京城九门俱不准开启。
曹钦发现马亮逃跑后,知道事情泄露。他恼恨逯杲一直暗中派人侦查曹氏,先带人半夜骑马前往逯杲的家中,杀了逯杲并割下首级。随即直奔西朝房。御史寇深正在西朝房待朝,被曹钦一刀杀死。
到了东朝房,刚好遇上吏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李贤。李贤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曹钦手下人二话不说,上前一刀砍伤了李贤。曹钦急忙喝止,上前握住李贤的手,道:“李公是好人,我今日为此事,实由逯杲激变,并非出我本心,烦公代为奏辩!”李贤见大变发生,便含含糊糊地写了几句。
曹钦带着李贤写的奏疏到达长安左门,想从门隙投奏疏进去。不料那门十分坚密,奏疏无法塞入。曹钦大声喊门,此时宫中守卫早已经得到明英宗之命,自然不肯开门。曹钦便下令手下放火烧门。守门卫士紧急拆除御河边的砖石,将门死死堵住,火一时烧不进去。曹钦等人无可奈何,只在门外呼噪,声彻宫中。
怀宁伯孙镗来不及调兵,急忙到太平侯张瑾家,邀兵击贼。张瑾畏惧,不敢出。孙镗便令儿子孙辅和孙軏到宣武街召集征西将士。孙镗很有心计,要儿子不要告诉大家是曹氏谋反,而是说:“刑部囚犯反狱,抓住越狱者重赏。”霎时间,立即召到西征将士两千人。孙镗这才对大家解释了曹钦谋反的经过,众人表示要奋勇向前,击杀曹钦。工部尚书赵荣得到消息后,披甲跃马,一边狂奔,一边高呼杀贼有赏,竟然也由此召集了数百人。
这时候,天渐渐亮了,恭顺侯吴瑾率五六骑出来观察战况,刚好与曹钦迎面遇上,吴瑾寡不敌众,力战而死。明英宗一直十分信任吴瑾,曾经想派他去守甘肃,吴瑾推辞说:“臣,蒙古人,陛下若用臣守边,恐外裔轻中国。”明英宗“善其言”,从此更加恩宠。
曹钦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又下令放火烧门。门内守卫极有计谋,见火势越来越大,门难免被烧毁,干脆搬了许多柴禾和易燃物品,投到被烧坏的门处,火势炽烈,曹钦等因而无法进门。
天色已经大亮,曹钦的党羽心中开始畏惧,不少人悄悄散去。曹钦被左右夹攻,料难成功,便打算退走。孙镗率兵紧追不舍,孙镗的儿子孙軏砍中曹钦的胳膊,但孙軏也被曹钦杀死。曹钦率军去冲安定各门,想逃出城去,不料各门关闭,巍然不动。
适逢大雨瓢泼,曹钦全身被淋湿,狼狈万分,见走投无路,只得逃回家中。孙镗督促各军高喊着冲杀进来。经一番恶战之后,曹钦走投无路,跳井自杀。曹家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灭。曹吉祥一家发动的兵变,一夜之间即被镇压。
过了三天,曹吉祥在闹市被车裂,其党羽汤序、冯益等以及曹吉祥的姻亲党羽全部被杀。
孙镗论功第一,进爵世侯,仍典三千营;孙軏赠百户,世袭;马昂、李贤并加太子少保;马亮告叛有功,擢为都督;将士等升赏有差;追封吴瑾为梁国公,赠寇深少保,以擒贼诏示天下。
曹吉祥只是个宦官,其叛乱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再如何骄横,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对抗,造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后来明熹宗一朝魏忠贤权势熏天,也没有敢与皇帝较量。这只能说明,在英宗复位初期,政局相当不稳定,从之前阁臣们的进进出出,就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中国历史上,一生中当过两次皇帝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外,还有唐中宗李显。李显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三个儿子。上元二年(675年),武则天鸩杀了年仅二十四岁的亲生儿子李弘。次子李贤随即被立为太子。但不久后武则天又指使人诬告李贤谋夺皇位。李贤被废,贬为庶人,被迁到巴州。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由太子即皇帝位,为唐中宗。武则天为皇太后,总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睿宗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朝政尽归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废除中宗李显后第三天,派人赶到巴州,将李贤杀死,许多人牵连被杀。
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母神皇”正式将李唐天下变为武氏天下。这一年,武则天六十七岁。同时,降睿宗李旦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为皇太孙。后来李显被迎回,重新立为太子。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经八十一岁的武则天终于卧病不起。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发动了兵变,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门入,斩武则天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于院左。太子李显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只是中宗李显的下场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下毒害死。
对于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镇来说,一切的仇恨,最后必然要归于根源。而这一切困难的根源,本来应该是王振。王振擅权乱政,又导皇帝亲征,酿成土木堡之祸。然而,英宗却对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个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并在智化寺为王振塑像,还赐额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为宦官王振的家庙。直到三百多年后,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毁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后,智化寺便逐渐衰败了。
毫无疑问,明英宗复辟后,进行了诸多无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现出八年前他所拥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的强烈特征。不过,对于明英宗而言,他的行为仍然可以解释得通——
他登基时还只是一个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长大,享受的是无穷无尽的不识愁滋味的放纵,随即经历了亲征、被俘、成为太上皇等一系列人生重大变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国,又被亲弟弟囚禁,孤寂与落寞无时不在,连生命都没有了保证,时刻生活在惊恐之中。所以当政变出人意料地将他重新扶上皇位时,他便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和毒辣手段来确保权力的巩固,这也是为什么明英宗会在皇位失而复得后开始一改常态地勤政。
明英宗复位后不久,便做了一件惊人之举,下令释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称“建庶人”。当年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后,皇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被朱棣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广安宫。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跟他长达八年的南宫囚禁生活不无关系,大概是因为起伏的命运使得他对世事沧桑多了几分理解。
释放朱文圭之举在当时争议颇大,一些人认为不妥当。明英宗专门征询大臣李贤的意见。李贤道:“这是尧、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决心。
天顺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属五六十人都被释放,安置在凤阳,听其婚娶出入自便,给守门人二十人,婢妾十数人。
明英宗身边的人还担心放出朱文圭会出变故。明英宗倒是极有气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此时的朱文圭已经五十七岁了,他自小被囚禁在高墙内,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连牛和马都不认识,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和安乐也感到无所适从,被放出来后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一些野史记载说朱文圭的死是因为房事,这倒叫人格外感叹,倘若他继续被囚禁,诸事不知,也许反倒可以尽享天年。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患病。病危时下遗诏,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由此废止了宫妃殉葬制度。此后明朝各帝都遵从此遗诏,不再以宫人殉葬。明英宗此举,被史家称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
正月十七,复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葬于裕陵,终年三十八岁,从而结束了他大起大落、跌宕传奇的一生。
在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明英宗的经历是最奇特、最复杂的。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富有戏剧性的一生也不乏某种悲剧色彩。而他的悲剧因素,还将在他的儿子身上流传。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时,长子朱见深还不到两岁。在严重的国家危机中,朱见深被孙太后立为太子。这时候的朱见深,还并不清楚太子的地位对他来说意味着将来的君临天下,也由此注定他将有不平凡的人生。
命运总是爱开玩笑。朱见深虽然小小年纪就当了储君,但他的太子位并不安稳,尤其当叔叔明景帝朱祁钰有了儿子朱见济后,他的地位和生命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私心极重的明景帝一心要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开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废掉朱见深。不过,倘若现太子朱见深意外地死去,朱见济就能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正因为如此,朱见深一度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当时有人看出这一点,建议将朱见深接到南内由明英宗亲自抚养,但后来经过商议,还是认为由明英宗生母孙太后养在仁寿宫比较好。即便如此,孙太后的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朱见深虽然年纪还小,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多少有些感觉,以致从小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五岁的朱见深终于被废太子位,改封沂王,他的小堂弟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
朱见深父亲明英宗被囚禁南内的八年,正是他的童年。本该天真欢娱的年代,却代之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明景帝之刻薄,自然也不会对朱见深予以照顾。虽然史书记载朱见深“年虽幼,举止如成人,气度非凡,不轻言笑”,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他的童年非常压抑,且阴影影响了他终身。对于朱见深而言,唯一的安慰,就是似姊似母的万贞儿。
万贞儿是孙太后亲信,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后因犯法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四岁便充入掖庭为奴,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又是家乡人,便命她在仁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甚为得力。后来景帝即位,孙太后担心孙子朱见深的处境,特意派信得过的万贞儿专门照料孙子。万贞儿因此成为朱见深的贴身侍女,她比朱见深大十七岁,整天带着朱见深游玩戏谑,日益亲近,以至形影不离。朱见深被废太子位后,万贞儿极力抚慰,照顾得极为周到。在险恶的宫廷争斗的环境中,聪慧的万贞儿所带给朱见深的心灵上的慰藉,远非后人所能想象。而就是这种在患难中产生的不离不弃和互相依赖的深厚感情,竟然会在后来导致明朝的第一个外戚擅权。
上天似乎对朱见深格外垂青,先是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早夭,随即便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也意味着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失而复得。明英宗复辟成功后,消息传到仁寿宫,万贞儿抱着年仅九岁的朱见深又哭又笑。许多年以后,朱见深才明白当时万贞儿的心情。
朱见深再一次以英宗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他逐渐长大了,但性格依旧木讷软弱,童年时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旋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朱见深从小留下了口吃的毛病。他的反应也非常迟钝,据说连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都怀疑儿子的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也怀疑这样的儿子是否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朱祁镇曾经密召李贤,问道:“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可见皇帝对这个儿子实在是不放心。
当时宫中的流言也很多,盛传太子朱见深与比他年长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不清不楚。但因为万贞儿是孙太后的心腹,对太子又有抚育之恩,加上太子对她无比依赖,明英宗和太子生母周贵妃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因此,宫中人人都知道,一旦朱见深即位,万贞儿必将贵不可言。
周贵妃,昌平人,庆云侯周龙女。她被明英宗纳为嫔妃的经历颇为传奇。有一次,明英宗到郊外打猎,追逐一只兔子,结果闯进了周家。周家人惊慌失措,四处躲避,周氏才十岁许,却未躲匿,而是大方地瞪着明英宗这个不速之客。明英宗大为惊讶,认为周氏非常人,于是将她携入宫中。正统十二年(1447年),周氏生皇子朱见深。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后,周氏才被封为贵妃。
周贵妃母凭子贵,颇为傲慢无礼。明英宗看在眼中,担心将来太子朱见深即位后,会因为生母周贵妃而不尊崇钱皇后地位。所以在临终前,特别遗命大学士李贤:“钱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按照明朝惯例,一帝一后同葬。明英宗这道命令就如同明白地告诉周贵妃:即便你的儿子做了皇帝,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这是明英宗对糟糠之妻感情深厚的体现。
然而,尽管明英宗事先做了预备,最终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明英宗死后,十六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周贵妃嫉妒钱皇后,想只立她一人为太后。明宪宗朱见深不敢违抗母命,只好下令廷议。由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周贵妃才同意两宫并尊为太后,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为皇太后,两宫地位相等。在为明英宗营建裕陵时,李贤等大臣考虑到一帝二后的特殊情况,提议地宫建三个棺位,但遭到明宪宗的反对。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钱太后病逝。周太后反对钱后与明英宗合葬。群臣自然都激烈反对,一致认为明英宗与两后合葬是“礼之所合,孝之所归”。几次疏争,周太后仍然不同意,要求为钱太后别择葬地。礼部尚书姚廷夔与其他的廷臣九十九人都不同意为钱太后另外建造陵寝。
明宪宗对群臣说:“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卿等为朕筹一良法。”意思是他也进退两难,让他的大臣们给他想个办法,但群臣仍然坚持原来的意见,并由姚廷夔率百官跪在文华门外候旨,从上午巳时一直等到下午申时。明宪宗一直没有降旨,只派人出来传谕群臣暂且先各自回家。群臣却不肯善罢甘休,一齐伏地大哭道:“若不得旨,臣等不敢退去。”自此,开了廷臣哭谏的先例。
又耗了一阵子,明宪宗还是耗不过这些意志坚定的大臣,只得下旨命将钱太后与明英宗合葬裕陵。群臣这才齐声呼万岁,各自回家。
同年九月,钱皇后葬裕陵,谥“孝庄皇后”。然而,钱皇后虽葬裕陵,并没有与明英宗合葬在一处,而是同隧异室,葬在离明英宗玄宫数丈远的左配殿中,右边则空着留给周太后。周太后还派人暗中做手脚,堵塞了两殿之间的市道,意思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
明十三陵位置图
周太后的寿命很长,一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才病逝,以皇后礼葬裕陵。周太后去世后,当政的明孝宗朱祐樘提出当时安葬钱皇后不合礼制的事,想打通钱皇后墓室和明英宗玄宫的隧道。钦天监说:“通陵事,岁向不利。”终于还是没有改变。
十八岁的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他不计前嫌,不记恨叔叔明景帝朱祁钰曾经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并对明景帝陵寝进行了整修。明景帝之女固安公主在英宗复辟后,降为郡主。成化时,固安郡主长成,明宪宗以阁臣奏,将其下嫁王宪,礼仪视公主,以故尚书蹇义赐第赐之。可见在明宪宗心中,既没有怀恨明景帝,也没有对景帝的后代采取任何报复的措施,相反还格外优待。
明英宗晚年,已自悔“夺门”之不当。明宪宗深察父皇之心,即位后,重新为夺门之变厘定是非,其中最大最得人心的事件便是为于谦平反昭雪。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监察御史赵敔首先上疏,请求为于谦及其家人雪冤,“死者赠官遣祭,存者复官”。明宪宗表示同意。于谦长子于冕本来被遣戍龙门,先是赦免回家,次年恢复官职,为府军前卫副千户。义子于康已死在辽东贬地。女婿朱骥则早在天顺年间便已被赦免,明宪宗命其重回锦衣卫任职,后朱骥一直做到锦衣卫最高长官。
除此之外,明宪宗还特意派使臣马璇代表自己到于谦墓前祭奠。祭文由翰林院代撰,内中道:“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恃,为权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复卿子官,遣人谕祭。呜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顺乎天理,厄于前而伸于后,允惬乎人心。”
这篇以皇帝名义撰写的祭文打动了许多人,民间争相传诵。
另外一件比较得人心的事,是明宪宗罢免了锦衣卫长官门达。天顺时,明英宗重用门达,朝野为之侧目。明英宗病危之际,门达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暗中结纳太子身边的宦官王纶。王纶利欲熏心,暗中结纳外臣,与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密谋,打算等到太子即位后,让钱溥入阁,代替大学士李贤辅政。结果这件事被人揭发出来,明宪宗大怒,斩杀王纶,贬谪钱溥到广东顺德,门达贬谪贵州。但门达因为以前干的坏事不少,现在他倒了霉,旧账就都被翻了出来。言官上奏弹劾门达,于是门达被交付都察院会同九卿廷讯。右都御史李宾等人弹劾门达罪状:“忤其意者,过求细故,必加陷害。屡兴大狱,巧于锻练。别置狱舍,以鞠罪囚”,“又纵令子弟为奸利事,交通外人,多纳贿赂”。明宪宗命将门达处斩。门达后来遇赦,被发配广西南丹卫充军。其党羽多被谪戍或降调。
而在夺门之变中获罪或者遭石亨等人构陷贬谪的官员,在明宪宗一朝都得到了复职。比如原御史杨瑄、张鹏等因劾奏曹吉祥、石亨而被诬得罪,免官谪戍。宪宗恢复杨瑄、张鹏等原官,又任杨瑄为浙江按察副使,张鹏为福建按察使。
明宪宗即位后不久,命没收大宦官曹吉祥之地为宫中庄田。这就是明朝皇庄的来历。给事中齐庄上疏劝阻:“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与小民争利!”明宪宗不理。从此,勋戚、中贵之家,多夺民地为庄田。
明宪宗即位之初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曾比较清明,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明宪宗钟爱的万贵妃开始涉政。万贵妃即为前面所提到的万贞儿。明宪宗即位后,心中唯恋着万贞儿一人。此时万贞儿已经三十五岁。明宪宗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十七岁、颜色渐衰而嫌弃。照他心思,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万贞儿年龄比皇帝大十七岁,又是微贱的宫女,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迫于礼制,明宪宗只能纳万贞儿为才人,属于等级较低的嫔妃。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生皇长子,进为贵妃。此后宫中诸事,亦多由万贞儿操持。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在位二十三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奇事。
万贞儿丰艳有肌,肥美似唐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每每明宪宗出游,万贞儿必戎服佩剑,侍立左右,颇有英气。明宪宗顾之辄为色飞,越看越爱。后人曾经引用史籍云:“妺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说是桀的宠妃喜喜欢穿男子的衣服,所以桀才灭亡。而万贞儿好穿男子服装,也为成化朝带来了灾难。但明宪宗之所以痴恋万贞儿一生,最重要的是在他被废太子位后最艰难的时候,万贞儿一直在他身边,给了他许多心灵上的安慰。
明宪宗初即帝位时,两宫太后为替新皇帝选择皇后人选颇费了一番心思。她们在明英宗生前亲自替儿子选定的十二名淑女中,再行认真挑选,选了王、吴、柏三人留住宫中,慢慢考察。后实在难分高下,明宪宗生母周太后便命司礼监牛玉在三名淑媛中选定一人为皇后。牛玉道:“先帝在时曾属意吴女和王女,我看二女姿貌相当,分不出谁更美丽端庄,比较起来,似是吴女更为贤淑。”
周太后便做主替朱见深择定吴氏为皇后。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钱太后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万贞儿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而万贞儿仗着明宪宗的宠幸,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明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有一次惹得吴皇后性起,命宫人将万贞儿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万贞儿找到明宪宗,哭闹不休。明宪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万贞儿是个有心机之人,又故意拦住明宪宗不让去闹,说道:“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明宪宗大怒,立即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岂不惹人笑话?”
明宪宗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他。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还将主张选吴氏为后的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在平定曹吉祥叛变中立有首功的孙镗因为是牛玉的姻亲,也被免职赋闲。
万贞儿尚觊觎皇后之位,要皇帝丈夫替她去向太后说情。但周太后嫌万贞儿年纪太大,且出身微贱,始终不肯应允。
过了两个月,周太后下旨,命明宪宗册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贞儿,自己更不是万贞儿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史书记载,王皇后“终其身不得十幸”,然亦无所嫉妒。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生下皇长子。明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处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贞儿也从此不再有娠,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几年过去,明宪宗一直没有子嗣。但他并不知道是他的爱妃万贞儿在中间捣鬼。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为之忧心,明宪宗也为之愁眉不展。
成化五年(1469年),柏贤妃生下一个皇子。明宪宗高兴非凡,大事庆贺,取名祐极。第二年二月,皇子祐极突然生起病来,一天一夜后竟夭折了。宫人觉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访,发现是万贞儿派人毒死了太子。但是,谁也不敢去告发。
一天,明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子纪氏发生关系。不久后纪氏怀了身孕,万贞儿得知后,令心腹侍婢去给纪氏喝打胎药。那侍婢颇有良心,回来告诉万贞儿说纪氏只是得了肚子胀,并不是怀孕。万贞儿半信半疑。
纪氏怀胎十月后,分娩生下一个男孩儿。她知道万贞儿的势力,忍痛将孩子交给太监张敏,让他抱出去将孩子淹死。张敏惊叹道:“皇上还没有子嗣,怎么能轻弃骨血?”于是将孩子藏起来,暗中哺养。明宪宗废掉的皇后吴氏知道了消息,也帮忙养育孩子。
朝廷对皇帝没有后嗣深为关切。大臣们纷纷上奏,力请明宪宗疏远万贵妃,以便与宫中的其他嫔妃生育子女。虽然万贞儿早已经年老色衰,但明宪宗对万贞儿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对这种请求,皇帝的答复是:“此乃朕之私事。”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某日,明宪宗召太监张敏帮他梳头发,揽镜自照,突然看见头上已经有不少白发,不觉发愁地叹道:“老将至了,尚无子嗣,何以为情?”张敏鼓起勇气道:“万岁已有子了。”明宪宗愕然道:“朕子已亡,哪里还有子嗣?”
张敏这才说了纪氏生子的经过。明宪宗听说后大喜,立即派遣张敏去迎接皇子。纪氏抱着儿子大哭:“今日我儿一去,我恐怕性命难保!”
明宪宗见到儿子已经六岁,大喜过望,取名为朱祐樘,立为太子,又册封纪氏为淑妃。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贞儿不高兴。不久后,纪妃暴死,谁也不敢过问。明宪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张敏见纪妃被万贞儿害死,料想自己也难逃毒手,便吞金自杀了。朱祐樘被周太后接入宫中,严密保护,总算得以安全长大。
万贞儿挟恨在胸,渐渐得了肝病。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年近七十岁的万贞儿因小事发怒,鞭打一宫女,突然气咽痰涌,暴毙身亡。明宪宗得到消息,忧伤地道:“万侍长去了,朕亦将去矣。”可见皇帝对万贞儿依然情深一片。数月后,明宪宗果然因悲伤过度去世。
明宪宗崩后,身世奇特的太子朱祐樘即位,年十八岁,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又称弘治皇帝。而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然是千疮百孔了。
(全文完)
* * *
[1]程敏政出身名门,为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还是英宗朱祁镇后期所倚重的名臣李贤的女婿,十岁就被称为“神童”。英宗听说了他的大名后,召他应对。小小年纪的程敏政毫不畏惧,对答得体。英宗大喜,让他进翰林院读书。李贤打算招程敏政为婿,便设宴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个对子让他对:“因荷(何)而得藕(偶)。”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有杏(幸)不须梅(媒)。”一时传为佳话。程敏政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当时天下著名的三翰林,学问渊博称程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自称宗法杜甫而追求格律声调的茶陵诗派),性情纯真称陈音,三人均名冠一时。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程敏政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身份,与李东阳共同主持会试。考生中有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即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十六岁以第一名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参加在陪都南京举行的应天府乡试,又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时人都认为唐寅是天下奇才,一定会连中三元。甚至远在北京的程敏政读了他的文章,也称赞不已,期望能早日见到这位年轻才俊。唐寅赴北京会试时,结识了富家举子徐经(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高祖)。到北京后,程敏政书童假通关节向应试者索取贿赂,暗中倒卖试题。徐经花重金买到试题,预先做好了文章,也将试题之事告诉了好友唐寅。不久,谏官华昶等人揭发此事,程敏政、徐经、唐寅都被下狱,饱受皮肉之苦。毫不知情的程敏政出狱后不久便忧愤而死。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傅瀚(当时的礼部右侍郎)想要得到程敏政的主考官位置,跟谏官华昶和程敏政书童一起设好的圈套,徐经和唐寅不过是其中的棋子而已。唐寅经吴宽保举出狱,但前途尽毁,后来发往浙江为吏,“耻不就,居家益放浪”。妻子改嫁他人,甚至家人也不谅解他。唐寅只得迁居于桃花坞,自号桃花庵主,并效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远游闽、浙诸山,湘、赣诸水,以鬻文卖画度日。在此期间,宁王朱宸濠曾重金相聘。唐寅察其有异志,于是“佯狂使酒,露其丑秽”,使朱宸濠吃他不消,最后放他走路。唐寅后来一直靠卖字画为生,贫困潦倒,为人则更加狂放戏谑,不拘礼法。有次代某商人写了一副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那人不满意,说对联意思必须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才好。唐寅就重新写了一副:“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才十分高兴地告别而去。在程敏政唐寅案未发前,明孝宗朱祐樘在宫中饮宴。一个优人扮成个卖猪蹄的,用盘子端了熟猪蹄,边走边叫:“卖蹄啊!”另一个上前去买,先问价钱。卖蹄的答道:“一千两一个!”买的人惊道:“怎么这么贵?”卖的答道:“我这是‘熟蹄(题)’,并非‘生蹄(题)’。”暗喻京师有人向举人们卖会考试题。明孝宗听到,居然毫不醒悟。
[2]长洲:即吴县,今江苏苏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平江府、苏州府治所。1928年城区划出设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1949年划出城区建苏州市。1995年6月撤销吴县,设吴县市(县级),2000年12月撤销吴县市,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3]同邑:今福建厦门。
[4]王竑被贬半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偶尔翻阅到王竑的旧奏折,见通篇都是忠言良策,略有感悟,遂恩准王竑回籍。王竑历经风波,感慨万千,赋诗“十年不见凤凰山,今喜承恩得暂还”,以表心情。天顺五年(1461年),边疆兵事又起,朝中无人可用,英宗急召王竑赴京参赞军务,事平后授副都御史,仍督漕运。王竑至徐淮到任时,老幼迎拜,欢声动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升王竑为兵部尚书。王竑深感朝廷积习难除,自己无回天之力,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吾可以行矣。”遂五上奏章,称病辞官归乡。王竑辞官居家二十三年,宪宗多次下诏令其出仕,均被王竑婉辞。
[5]明人陆釴则在《病逸漫记》中记述说:“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清朝时,乾隆皇帝为景帝朱祁钰立碑题词,也认为朱祁钰是人为致死。
[6]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有十六个皇帝,昌平只有十三陵。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自然也没有资格葬入皇陵,景帝被葬在西山,成为明朝三个没有入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之一。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朱见深不计前嫌,以其叔叔朱祁钰“戡乱保邦、奠安宗社”,于国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接着命有司修缮陵寝,其祭飨与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一朝,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修缮,还将原来的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景帝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景帝原来在皇陵的寿陵,后来也派上了用场——因为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暴死,来不及修建寿陵,便将就用景帝原来的寿陵,即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
[7]此孙镗即是在北京保卫战中,率五百明军击退瓦剌军、在西直门外被明军拒入、不得不在城下与瓦剌血战的人。后因贿赂大宦官金英,被人揭发出来,论罪当斩,景帝念他多有军功,特别恩典宽恕。又,嘉靖一朝还有个孙镗,武艺矫绝超群,所带双刀,人不能举,是松江一带的抗倭名将,倭寇闻名丧胆。孙镗因每战必捷,渐生轻敌之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春,一股倭寇结聚在松江府境西部烧杀淫掠,又乘船渡泖湖,意欲袭攻府城。孙镗得知后,即与部下数人,乘马飞奔,突入敌后。鏖战竟日,箭尽弦绝,而后援不至,不得不撤退。回至石湖桥,半渡,寇船伏兵四起,孙镗落水,因不会游泳,被倭寇用长矛刺进腹部而死。后朝廷封赠为光禄丞,松江民建祠以祀。
[8]徐有贞真迹《有竹居歌》现藏上海博物馆。
[9]通州:今北京。
[10]石亨和曹吉祥相继被杀后,英宗感慨地对大学士李贤道:“岳正曾经主张要诛除这两个奸贼(指石亨和曹吉祥)。”李贤趁机对英宗说:“岳正家有老母,请陛下把他放归老家吧。”英宗顺势将岳正赦免。岳正回到老家通州,做了一个平民百姓。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召岳正复原官,并且作经筵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纂修《英宗实录》。岳正还朝后,自以为应当大用,不想内阁大学士李贤却安排他当南京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办学事。岳正对此很不高兴。有人便趁机兴风作浪,伪冒岳正的名字写了一封弹劾李贤的奏疏。李贤不明所以,对岳正衔怨在心。不久,岳正被贬为兴化知府,后致仕还乡。岳正没有儿子,女婿却都是名臣,大学士李东阳(孝宗、武宗两朝阁臣)和御史李经都是他的女婿。
[11]石亨府宅所在街道,曾叫石大人胡同,现为外交部街。
千古英雄共一心
——大明惊变大事编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唯存中书舍人,以政归六部。
洪武十五年(1382年)锦衣卫正式成立,设指挥使一人,秩从三品。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其属有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銮舆、驯马七司,秩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因有罪官民,多不尽由三法司,其重者辄令收系锦衣卫狱。治狱之人多非法凌虐,朱元璋令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理,诏内外狱皆归三法司,罢锦衣狱。明成祖朱棣时复置,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死,立朱标第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时,于谦出生于杭州钱塘太平里(今浙江杭州祠堂巷)。闰五月初十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同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为明朝第二代皇帝,史称建文皇帝。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当朱允炆准备削夺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权位时,朱棣公开反叛,聚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由此揭开了明朝历史上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序幕。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30485/75416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