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回望
推荐阅读:穿成首辅大人的渣前妻、文武百官听我心声:我只管吃瓜、穿成糊咖和黑红女主组CP、公主找了个女驸马、六十年代平凡生活、影后今天崩人设了吗、龙香拨、穿成残疾总裁的AI伴侣、亡国后又成宠妃、揣着反派的崽跑路、
第二章
历史回望
几十万年以来,菲律宾群岛从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发展到如今民族众多、经济发达的富饶国家,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与沧桑。上古时期的原始人类、中古时期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各阶级成员、近现代时期为争取国家独立浴血奋战的英勇人民和政治家,甚至是西班牙、美国殖民者,都为菲律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共同谱写出菲律宾可歌可泣的历史颂歌。
氏族制度时期
英国人类学家拜尔教授经研究发现,公元前25万年之前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曾有多达七次的大规模移民来到菲律宾群岛,史称“七次移民浪潮”。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移民带来了与时俱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共同构成了菲律宾多样化的民族和丰富的历史。14世纪之前,菲律宾群岛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时期,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聚在一起,共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会生产力进步较为缓慢。
生活在丛林中的尼格利陀人
◎三个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使用生产工具和征服大自然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多种时期,依次是菲律宾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早在旧石器时代,菲律宾群岛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据考证,这部分人类是冰河时期(距今25万年~30万年)从附近大陆上迁移而来。在当时,菲律宾群岛有三条陆桥和亚洲大陆相连。通过它们,远古亚洲人类和一些动物来到了菲律宾群岛,靠采食植物和捕食动物、鱼类维生。冰河时期气候寒冷,这些远古人类和动物都有着浓密的毛发和结实的肌肉。不过,在冰河时期末期,随着温度的持续下降,他们因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到了中石器时代,一些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尼格利陀人迁入菲律宾群岛。此时,地球气候逐渐回暖,冰河时期的冰川开始融化。日益升高的海洋水位线淹没了陆桥,这批尼格利陀人被永久地留在了菲律宾群岛,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居民。尼格利陀人没有文字,有着原始的物化信仰。他们茹毛饮血,以打猎捕鱼为生。据考证,现在菲律宾少数民族阿埃塔人、伊他人就是尼格利陀人的后裔。陆桥还未被淹没时,一批原始马来人从陆上迁入菲律宾。比起尼格利陀人,他们有着更高的物质文明,开始利用树枝、茅草搭建房屋,还会用细石制造弓矢的尖头,用以猎取食物。
新石器时代初期,陆桥已全被淹没,菲律宾群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岛屿。这个时期,擅长航海的印度尼西亚人乘坐独木舟或竹排来到菲律宾群岛,带来打磨石器、用石头砌墙等技能。印度尼西亚人能够熟练种植粮食作物,还会用竹子做成圆筒,里面放入稻米做成原始的竹筒饭。狩猎仍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不过,狩猎工具有了很大进步,除了弓矢外,还出现了可远距离射杀猎物的吹枪。此外,涉海而来的外来人种还有印尼人、越南人和中国人。他们创造了更为高级的青铜文化,砖瓦技术开始盛行,衣料也从简单的树皮遮羞,变成了树皮经络织就的软滑质地。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此时的菲律宾,文明进步程度和同一时期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大体相同。
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这时的菲律宾人形成了不同的定居地点。沿河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人们生活比较富裕。高山雨林地区,人们生活相对较为贫困。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用交换行为互通有无,贫富分化现象初步显现。
◎早期金属时代及后金属时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一批北方移民来到吕宋岛北部。此时的移民具备一定的熔铸技术,可以将青铜熔铸成一些器具和装饰品。这个时期被称为早期金属时代。
菲律宾古城墙
等到后金属时代,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0年之间,铁器在菲律宾得到广泛应用。后金属时代迁居菲律宾群岛的居民主要是马来人。他们先后数批迁入菲律宾群岛,在菲律宾生产技术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一批掌握着铁器熔铸、织布、制陶等技术的马来人来到菲律宾群岛。他们会在陶器外表绘上美丽的花纹,还会利用背织机进行纺织。纺织原料由之前的树皮纤维发展到菠萝、蕉麻等野生植物的纤维,制出的衣料质地细腻,保暖性强。在他们的影响下,菲律宾群岛上开始出现竹制的家具、乐器和武器,房屋构造愈加精致。
公元300年至13世纪之间迁居到菲律宾群岛的马来人文化较为发达,已开始使用拼音文字和纪年体系。从他们开始,菲律宾群岛第一次留下了文字类记载。据考证,这批人是菲律宾群岛现存人种他家禄人、比萨扬人、比科尔人和一些信仰基督教的菲律宾人的祖先。
在菲律宾的中国人,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中国龙也成了菲律宾的特色。
◎逐渐瓦解的原始社会
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带来越来越先进的生产技术,菲律宾群岛上的稻谷种植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农作物品种丰盛了许多,除水稻外,栗子、芋头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在河谷、湖边、海岸等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居民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之便,修建堤坝用于蓄水灌溉,兴建梯田种植不同作物。但大多地方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烧荒耕作的方式进行着耕种。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使部分贫富地区交界处出现原始的贸易中心。当时的人们还未发明货币,手工业品、农作物产品、海产品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换。渐渐地,人们从中发现“商机”,有的村落专门生产贸易市场上的“紧俏品”如陶器等,换来交易时的“优先选择权”。
这时的社会关系基本以血缘为主要纽带,土地、农具、家畜等生产资料全村公有,全体村民共同进行劳动,再对劳动成果平均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富余物资不断增多。这就使商品交换成为普遍现象,公有制逐渐向私有制过渡。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在菲律宾群岛一些较为发达地区,阶级差异和剥削现象愈加明显。这标志着菲律宾开始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
早在公元前2世纪,菲律宾人就会用竹子编制家具,而如今很多休闲场所,也愿意摆上两个竹制躺椅,既富有时代特色,又清凉无比。
◎开始对外贸易的麻逸国
公元前2世纪左右,菲律宾群岛开始形成“王国”,取代以往的氏族村落。王国的国土面积都不大,呈现分头割据状态。政权形式比较简单,一般是由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的少部分人(多是马来人),统治着辖区内相对落后的土著部落。
公元12世纪,民都洛岛有一个名叫“麻逸国”的小国。在当时的语言中,麻逸的意思为“黑人的国土”。麻逸国的海上贸易很发达,商人们乘坐制作精美的竹排或简易木船往返菲律宾各岛及附近国家。他们用黄蜡、花布、珍珠、槟榔等特产,去交换其他地方的物品。据《宋史》和《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时期,麻逸国商人曾登陆中国广州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换取中国的瓷器和铁器等。
苏禄苏丹国兴起
14世纪中叶,菲律宾群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买卖奴隶活动十分普遍。统治者制定法典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其中,《马拉塔斯法典》和《卡郎提奥法典》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法典范本。在诸多奴隶制国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苏禄苏丹国了。它兴起于14世纪,经济发达,国力昌盛,是当时的东南亚海上贸易中心。
中国山东省德州市苏禄东王墓石碑
◎通达四海的贸易强国
苏禄苏丹国盛产珍珠,出产的珍珠皆为上品,和它的手工业产品一起,成为对外贸易的优势产业。苏禄王国的造船工艺较为发达,商人出海贸易频繁。当时的柬埔寨、占婆、中国、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家都是苏禄苏丹国商人经常往来的地方。
苏禄王国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最高统治者是苏丹,身兼国王和宗教领袖的双重职责。据考证,苏禄苏丹国全盛时期,其国境以苏禄海为中心,囊括了棉兰老岛的苏禄群岛、巴拉望岛、婆罗洲北部等岛屿。直到如今,伊斯兰教仍然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信仰。
◎客死中国的苏禄王
在政治上,苏禄苏丹国和中国也多有往来。1417年,即明朝永乐年间,苏禄国派当时的贵族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和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作为使臣,代表苏禄国访问大明王朝。三位国王各自带领着家眷和心腹属下,组成了足有300余人的使者团,漂洋过海,声势浩大地来到北京城谒见永乐皇帝朱棣。对于苏禄使臣的到来,永乐皇帝非常高兴,他隆重接待了使臣团,派大臣带领三位国王登长城、爬燕山,遍游北京城名胜。使臣团在北京访问了17天后,向永乐皇帝告辞回国。
不幸的是,在归国途中,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喇染上重病,在山东德州北营村与世长辞。噩耗传回北京,永乐皇帝非常哀痛,下令建造陵墓,派时任礼部郎中的陈士启前去主持,以国礼厚葬苏禄东王。东王病故后,他的长子都马含回到苏禄王国继承父亲爵位,王妃葛本宁和次子温哈喇、三子安德鲁及部分随从留在当地,长伴陵墓近旁。陵墓按照皇陵规格建造,正殿、东西配殿、神道一应俱全,神道两侧还立有石人石兽,无论是精致程度还是建筑规模,都和十三陵相差无几。在正殿中央,高悬着苏禄国东王的画像,供后人怀念瞻仰。
为尊重苏禄国人信仰,陵墓附近兴建起一座清真寺,供留下的苏禄国人进行宗教活动。永乐皇帝赐东王谥号“恭定”,因此,墓碑上刻有“苏禄国恭定王墓”的字样。顺着墓门向东南方向走去,可以看到三座较小的土冢依次耸立。这三座土冢中分别长眠着东王的王妃、次子和三子。永乐帝曾下旨对东王家人妥善照顾,除“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外,还按月从德州府衙给他们拨付口粮、布匹、银钱,让他们衣食无忧。
此后,王室后裔和当地居民杂居、通婚,将苏禄姓氏化为安、温两姓代代相传,和华夏民族融为一体。在他们的影响下,北营村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15世纪至今,经过历代政府的妥善照料,苏禄王墓依然完好如初,见证了中菲两国绵延数百年的深厚友谊。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为了纪念苏禄国王与中国永乐皇帝的友谊,中国与菲律宾合作拍摄了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并在1987年9月19日的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映。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水师主张扫平南洋,永乐帝朱棣则主张以和为贵,遣使欲与苏禄王国和平相交,苏禄国王感激之余,决定亲自来拜见中国皇帝。但旅途并不愉快,部落酋长的兵戎相对,海盗的突然袭击都惊险万分。但最终苏禄国王来到了中国,由郑和陪着见到了永乐帝,两国友谊从这一刻加深。回程的路上,苏禄东王不幸病逝德州,永乐帝加派的太医无力回天,只好让苏禄王子回国,而苏禄东王,永远留在了中国,为中菲友谊奠定永恒的基石。
外来统治时代
自出现“国家”以来,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就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越亚洲腹地到达希腊和埃及等地。海路通过地中海沿岸地区,使亚洲和欧洲互通有无。14世纪以来,随着土耳其人征服北部非洲,欧洲到东方的贸易航线被战乱阻断。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航线,用于发展本国贸易或掠夺资源。
麦哲伦像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航海方面较为先进,它们先后派出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人迅速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帝国。麦哲伦发现并登陆菲律宾群岛,又为西方殖民者统治菲律宾奠定了基础。葡萄牙人麦哲伦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航海家。他根据当时尚不完善的航海图推断得出,向西航行可直达东方。可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对麦哲伦的构想并不支持。于是,麦哲伦来到西班牙,和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理查一世一拍即合。在理查一世的支持下,1519年,他带领200多名西班牙人开始了远航。
1521年3月,麦哲伦在萨马岛莱特湾口登陆菲律宾,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招待。起先,麦哲伦采用“怀柔”措施,让随行传教士给当地居民灌输天主教教义,改变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思想统治。接下来,麦哲伦为首的西班牙人来到宿务。很多当地酋长和居民在传教士宣讲下皈依了天主教,但也有少部分酋长对麦哲伦一行人保持着警惕。麦克坦岛的首领拉普·拉普拒绝接受天主教,率领部落居民表示了抗议。
麦哲伦和他的船队
这时,麦哲伦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同年4月27日,他率领西班牙人和接受天主教的当地居民对麦克坦岛发起进攻。在拉普·拉普及部下的英勇抵抗下,麦哲伦的进攻失败了,他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丧了命。受拉普·拉普影响,宿务另一位酋长拉贾·胡马旁也起了反抗之心。他假意和西班牙人周旋,利用共进晚餐的时机骤然发难,杀死27名西班牙人。面对愈演愈烈的反对声势,余下的西班牙人仓促起航,返回西班牙。
1542年,在数次远征菲律宾失败后,西班牙人重整旗鼓,以鲁伊·维拉洛博斯为领队,带领军士占领部分菲律宾领土,并将这片土地正式命名为“菲律宾群岛”。此后直到16世纪末期,西班牙多次发动对菲律宾的战争,利用先进武器加上威逼利诱,最终征服了除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之外的菲律宾群岛,开始了殖民统治。
由于西班牙和菲律宾距离遥远,西班牙王通过当时的墨西哥副王对菲律宾进行控制。统治者打破村落、部落的界限,将临近村落连成领地,划分为城镇、省等行政区域,通过总督府进行集中统治。总督由西班牙国王亲自委任,兼具行政权力和宗教权力,通过聚敛土地、控制商船贸易等方式敛财。在西班牙统治者的控制下,菲律宾本土居民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他们多次爆发武装起义,开始了漫长的反西班牙斗争。
◎美国殖民统治时期
19世纪末,美国和西班牙爆发了战争。来势凶猛的美军让西班牙自顾不暇,放松了对菲律宾武装力量的压制,长期处于劣势的菲律宾独立革命终于出现了转机。1898年,西班牙舰队在马尼拉湾被美军重创。美国假托支持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换来菲律宾武装力量的支持。1897年8月,美军与菲律宾军队联合,发动著名的马尼拉战役。里应外合之下,统治菲律宾群岛长达300多年的西班牙殖民者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是,还没等菲律宾人民庆祝胜利,美国人抢先占领马尼拉城,摆出统治者的态势,禁止菲律宾军队踏入城门。随后,同年9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进行和谈,无视菲律宾人民的主权,公然将菲律宾划为美国殖民地。美国出尔反尔的行径激起菲律宾人民的强烈抵抗,1899年2月,长达两年的菲律宾抗美战争拉开了帷幕。由于装备落后,菲律宾军队节节败退,最终沦为美国殖民地。
这是一座建于18世纪90年代的神学院,被誉为“菲律宾的历史地标”,也是菲律宾仅剩的西班牙神学院。
和西班牙殖民者采取的暴力统治手法不同,美国殖民者宣扬民主,实行免税贸易,试图将菲律宾变成美国本土的原料供应厂。极少数菲律宾贵族及高级官员被美国起初的温情政策同化,但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并不领情,积极宣传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主张,在布拉干、八打雁等省份与美国军队打游击战,反对以教皇为尊的“菲律宾独立教会”。暴动有增无减,迫使美国统治者撕去温情面纱,大批逮捕并处死反抗者,还对相关出版物、戏剧进行查禁和销毁。
美国统治者将基督教设为主要宗教,对非基督教人民实行歧视压迫政策。历史悠久、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苏禄王国首当其冲。一方面,美国统治者通过废除奴隶制、试行非伊斯兰教课、推行新法律体系等手段对伊斯兰教民进行精神瓦解。另一方面,美国统治者又采用武装压制和扶持伊斯兰教领袖等措施,逐渐渗透到伊斯兰教统治阶层,最终和苏禄国王签订了和平条约。
1901年到1935年间,美国统治者对菲律宾展开“自治训练”。期间,菲律宾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督,下面设有各种部。和西班牙统治者采取的手段类似,总督和部长都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均为美国人。为昭显统治的“民主特色”,美国殖民者将“菲律宾委员会”定位为立法机构,相当于美国的参议院。又通过民主选举成立“菲律宾会议”,相当于美国的众议院。不过,委员会成员必须由美国总统任命,总督对这两个组织持有绝对的否决权。
为从根本上镇压下菲律宾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对“菲律宾会议”和“菲律宾委员会”在可控制的情况下逐渐放权。这些举措包括允许两名菲律宾籍的委员参与美国国会、任命菲律宾人担任政府高级职务、不断增加委员会中的菲律宾代表等等。但是,立法机构的批准和否决权仍然掌握在总督手中,教育部长也始终由美国人担任。这表示美国从未真正放权于菲律宾,种种民主举措不过是同化菲律宾人民的温情手段。
无可否认,美国的殖民统治对菲律宾群岛有着积极影响:农业有了较大进步,制造业、现代工业技术及交通运输行业飞速发展,电话、汽车等现代化产品进入菲律宾人民的生活,穷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等等。同时,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在美国的柔性和刚性压制下,菲律宾民族工业落后,经济上十分依赖美国,社会文化处处打上西方烙印,传统文化严重没落,很多风俗逐渐消失。
马尼拉西班牙堡垒遗址
自治与共和国
一直以来,菲律宾政治家们都通过各种和平手段表达着独立诉求。出于舆论影响,1916年8月,美国总统通过了琼斯法案(即菲律宾自治法),承诺一旦菲律宾人建立起稳定政府,就允许菲律宾独立。此后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菲律宾几经沉浮,艰难跋涉在通往独立的道路上。
◎自治时期
琼斯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菲律宾人民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美国共和党多方阻挠,加上行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总督手中,琼斯法案始终是纸上谈兵。
奎松总统与妻子的合影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大发战争财的美国首当其冲,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国。一方面是无数失业者流离失所,另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严重过剩。为保护本国产业,防止价格低廉的菲律宾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美国糖业、牛奶业等部门联合向国会提出让菲律宾独立的提议。迫于形势,193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菲律宾独立法案》。但是,法案中对菲律宾贸易和移民的条款过于严苛,引起菲律宾国会的强烈不满,他们拒绝该法案的实施。
在联合党代表人奎松的多方斡旋下,美国国会在同年10月通过《泰丁斯一麦克杜菲法案》,作为《菲律宾独立法案》的修正案。修正案中指出,菲律宾独立之前,需要有10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以成立自治政府。自治政府的相关法律可以由菲律宾国会制定,但必须经过美国总统批准。修正案推出后,美国政府表面放权、实则控制的态度惹恼了菲律宾人民。菲律宾各界人士强烈要求越过自治,完全独立,大型农民暴动“萨达克党人”起义就此爆发。这一次,美国殖民者没有再让步,他们采用暴力手段镇压了起义,迫使菲律宾人接受自治的现实。
奎松总统是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深受人民的爱戴。
1935年9月7日,菲律宾举行了第一次国民选举,奎松当选为自治政府总统。同年11月15日,奎松举行了就职仪式,宣告菲律宾自治政府的正式成立。奎松上台后,大刀阔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美国统治造成的弊端。政府体制上,他大胆改组,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和职位,成立独立司法部,将所有法院菲律宾化。同时,他给予妇女投票权,鼓励妇女参政,提高了女性地位。文化教育上,他将他加禄语定为菲律宾国语,培育传统道德和文化精神,减弱“放荡的夜总会、奢侈的汽车、爵士乐和实利主义对人民灵魂的侵蚀”,力求10年后实现真正的精神独立。1939年,在菲律宾第二次国民选举中,奎松再次当选总统。
◎名实不符的“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中国华南地区后,又盯上了占据东南亚重要战略地位的菲律宾。1941年12月9日凌晨,日军对美国驻菲律宾的海陆空基地进行猛烈轰炸,踏上北吕宋的土地。12月11日,日军又对马尼拉展开炸弹攻势。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了马尼拉。
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美军菲军终告不敌。时任美军司令的麦克阿瑟逃往澳大利亚,总统奎松被迫流亡美国,组织流亡政府继续为独立努力。各地菲律宾人民利用深山密林的地理环境,和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抗争。为拉拢人心,日本天皇宣布菲律宾独立。1943年10月,日政府任命何塞·劳雷尔就任菲律宾共和国伪总统,对菲律宾实行幕后军事管制。
1944年8月,奎松总统怀着未实现的独立梦想埋骨美国,奥斯敏纳继任菲律宾总统。1945年7月5日,麦克阿瑟携奥斯敏纳率领15万舰队解放了菲律宾。历史惊人地相似,美国当局再次上演出尔反尔的戏码,麦克阿瑟随即调转枪口屠杀起菲律宾人民抗日军。菲律宾政权又一次成为美国的傀儡。
总统制国家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菲律宾一些资产阶级为了共同利益,试图延缓菲律宾的独立。在菲律宾各界人士的抗议下,美国不得不按期履行独立约定。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民族复兴历程
1946年4月23日,菲律宾自治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选举。美国政府扶持的自由党代表人罗哈斯及季里诺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结束了自治政府时期的一党执政,开启了长达26年的国民党和自由党交替执政时期。不过,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自由党执政,民族复兴都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的首要任务。
战后的菲律宾百业萧条,财政赤字严重。美国向菲律宾支付了一定的战争赔偿金和多达3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罗哈斯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的贸易条约,在借助美国恢复经济的同时,把菲律宾经济命脉送到美国手中。
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访问美国
菲律宾其他政党对罗哈斯的做法十分不满,加上罗哈斯对胡克游击队的镇压,菲律宾共产党直接将胡克游击队改组为菲律宾人民解放军,用武装斗争反对罗哈斯的亲美做法。在美国支持下,其后几任总统都偏重美国利益,导致菲律宾财政危机越演越烈。
1957年,总统麦格赛赛意外身亡。继任的副总统加西亚开始采取对菲律宾有利的财政措施,大力推行“菲律宾人第一”的施政纲领,促进民族全面复兴。由于加西亚的政见与美国政府相左,1961年大选中,美国政府扶持马卡帕加尔当选。
让美国政府意外的是,马卡帕加尔采取了更为细致果断的措施,淡化美国影响,提高了菲律宾国际地位,进一步促进国家民族主义精神复活。他还将菲律宾独立纪念日改为6月12日,不再与美国独立日相同。
◎马科斯独裁统治
1965年11月,亲美派费迪南德·马科斯当选为总统。起初,马科斯在整顿政府机构、经济秩序、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政绩显著。经过审时度势,马科斯继续提出“菲律宾第一”的口号,积极参与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提高了菲律宾的国际地位。
1969年,马科斯再次当选总统。经过一系列改革,菲律宾经济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反对美国干预菲律宾政治经济的声浪进一步加大,菲律宾本国政党也因种种原因开始内斗,社会呈现动荡状态。1971年下半年,马尼拉不断发生的炸弹事件为马科斯镇压菲共提供了借口。他调集军队,实行全国军事管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大肆逮捕政敌和媒体人。1976年,马科斯成立临时国民议会,独揽军政大权,开始了独裁统治。
◎日益稳定的总统制
1983年8月21日,马科斯主要政治对手、菲律宾反对党领袖贝尼格诺·阿基诺返回马尼拉。还没等走下飞机舷梯,他就受到暗杀当场毙命。这一事件的影响极大,菲律宾全国各地掀起规模浩大的反马科斯浪潮。美国迫于形势,不得不疏远马科斯,催逼他举行总统大选。
1986年2月16日,马科斯手下的国民议会颠倒选举结果,宣布马科斯获胜。政府的公然舞弊行为激怒了全国人民。2月22日,菲律宾国防部长恩里莱和参谋长拉莫斯将军发动政变,支持阿基诺夫人。2月25日,大势已去的马科斯出逃国外,阿基诺夫人就任总统,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位女总统。
此后,阿基诺政府团结各方政治力量,真正使菲律宾共和国成为总统制民主国家。经过之后历任总统的努力,菲律宾政治、经济局势越来越稳定,民族文明得到全面复兴,发展成为富饶、民主、美丽的海上岛国。
马尼拉市政厅钟楼
历史回望
几十万年以来,菲律宾群岛从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发展到如今民族众多、经济发达的富饶国家,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与沧桑。上古时期的原始人类、中古时期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各阶级成员、近现代时期为争取国家独立浴血奋战的英勇人民和政治家,甚至是西班牙、美国殖民者,都为菲律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共同谱写出菲律宾可歌可泣的历史颂歌。
氏族制度时期
英国人类学家拜尔教授经研究发现,公元前25万年之前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曾有多达七次的大规模移民来到菲律宾群岛,史称“七次移民浪潮”。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移民带来了与时俱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共同构成了菲律宾多样化的民族和丰富的历史。14世纪之前,菲律宾群岛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时期,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聚在一起,共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会生产力进步较为缓慢。
生活在丛林中的尼格利陀人
◎三个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使用生产工具和征服大自然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多种时期,依次是菲律宾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早在旧石器时代,菲律宾群岛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据考证,这部分人类是冰河时期(距今25万年~30万年)从附近大陆上迁移而来。在当时,菲律宾群岛有三条陆桥和亚洲大陆相连。通过它们,远古亚洲人类和一些动物来到了菲律宾群岛,靠采食植物和捕食动物、鱼类维生。冰河时期气候寒冷,这些远古人类和动物都有着浓密的毛发和结实的肌肉。不过,在冰河时期末期,随着温度的持续下降,他们因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到了中石器时代,一些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尼格利陀人迁入菲律宾群岛。此时,地球气候逐渐回暖,冰河时期的冰川开始融化。日益升高的海洋水位线淹没了陆桥,这批尼格利陀人被永久地留在了菲律宾群岛,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居民。尼格利陀人没有文字,有着原始的物化信仰。他们茹毛饮血,以打猎捕鱼为生。据考证,现在菲律宾少数民族阿埃塔人、伊他人就是尼格利陀人的后裔。陆桥还未被淹没时,一批原始马来人从陆上迁入菲律宾。比起尼格利陀人,他们有着更高的物质文明,开始利用树枝、茅草搭建房屋,还会用细石制造弓矢的尖头,用以猎取食物。
新石器时代初期,陆桥已全被淹没,菲律宾群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岛屿。这个时期,擅长航海的印度尼西亚人乘坐独木舟或竹排来到菲律宾群岛,带来打磨石器、用石头砌墙等技能。印度尼西亚人能够熟练种植粮食作物,还会用竹子做成圆筒,里面放入稻米做成原始的竹筒饭。狩猎仍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不过,狩猎工具有了很大进步,除了弓矢外,还出现了可远距离射杀猎物的吹枪。此外,涉海而来的外来人种还有印尼人、越南人和中国人。他们创造了更为高级的青铜文化,砖瓦技术开始盛行,衣料也从简单的树皮遮羞,变成了树皮经络织就的软滑质地。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此时的菲律宾,文明进步程度和同一时期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大体相同。
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这时的菲律宾人形成了不同的定居地点。沿河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人们生活比较富裕。高山雨林地区,人们生活相对较为贫困。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用交换行为互通有无,贫富分化现象初步显现。
◎早期金属时代及后金属时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一批北方移民来到吕宋岛北部。此时的移民具备一定的熔铸技术,可以将青铜熔铸成一些器具和装饰品。这个时期被称为早期金属时代。
菲律宾古城墙
等到后金属时代,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0年之间,铁器在菲律宾得到广泛应用。后金属时代迁居菲律宾群岛的居民主要是马来人。他们先后数批迁入菲律宾群岛,在菲律宾生产技术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一批掌握着铁器熔铸、织布、制陶等技术的马来人来到菲律宾群岛。他们会在陶器外表绘上美丽的花纹,还会利用背织机进行纺织。纺织原料由之前的树皮纤维发展到菠萝、蕉麻等野生植物的纤维,制出的衣料质地细腻,保暖性强。在他们的影响下,菲律宾群岛上开始出现竹制的家具、乐器和武器,房屋构造愈加精致。
公元300年至13世纪之间迁居到菲律宾群岛的马来人文化较为发达,已开始使用拼音文字和纪年体系。从他们开始,菲律宾群岛第一次留下了文字类记载。据考证,这批人是菲律宾群岛现存人种他家禄人、比萨扬人、比科尔人和一些信仰基督教的菲律宾人的祖先。
在菲律宾的中国人,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中国龙也成了菲律宾的特色。
◎逐渐瓦解的原始社会
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带来越来越先进的生产技术,菲律宾群岛上的稻谷种植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农作物品种丰盛了许多,除水稻外,栗子、芋头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在河谷、湖边、海岸等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居民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之便,修建堤坝用于蓄水灌溉,兴建梯田种植不同作物。但大多地方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烧荒耕作的方式进行着耕种。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使部分贫富地区交界处出现原始的贸易中心。当时的人们还未发明货币,手工业品、农作物产品、海产品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换。渐渐地,人们从中发现“商机”,有的村落专门生产贸易市场上的“紧俏品”如陶器等,换来交易时的“优先选择权”。
这时的社会关系基本以血缘为主要纽带,土地、农具、家畜等生产资料全村公有,全体村民共同进行劳动,再对劳动成果平均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富余物资不断增多。这就使商品交换成为普遍现象,公有制逐渐向私有制过渡。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在菲律宾群岛一些较为发达地区,阶级差异和剥削现象愈加明显。这标志着菲律宾开始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
早在公元前2世纪,菲律宾人就会用竹子编制家具,而如今很多休闲场所,也愿意摆上两个竹制躺椅,既富有时代特色,又清凉无比。
◎开始对外贸易的麻逸国
公元前2世纪左右,菲律宾群岛开始形成“王国”,取代以往的氏族村落。王国的国土面积都不大,呈现分头割据状态。政权形式比较简单,一般是由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的少部分人(多是马来人),统治着辖区内相对落后的土著部落。
公元12世纪,民都洛岛有一个名叫“麻逸国”的小国。在当时的语言中,麻逸的意思为“黑人的国土”。麻逸国的海上贸易很发达,商人们乘坐制作精美的竹排或简易木船往返菲律宾各岛及附近国家。他们用黄蜡、花布、珍珠、槟榔等特产,去交换其他地方的物品。据《宋史》和《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时期,麻逸国商人曾登陆中国广州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换取中国的瓷器和铁器等。
苏禄苏丹国兴起
14世纪中叶,菲律宾群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买卖奴隶活动十分普遍。统治者制定法典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其中,《马拉塔斯法典》和《卡郎提奥法典》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法典范本。在诸多奴隶制国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苏禄苏丹国了。它兴起于14世纪,经济发达,国力昌盛,是当时的东南亚海上贸易中心。
中国山东省德州市苏禄东王墓石碑
◎通达四海的贸易强国
苏禄苏丹国盛产珍珠,出产的珍珠皆为上品,和它的手工业产品一起,成为对外贸易的优势产业。苏禄王国的造船工艺较为发达,商人出海贸易频繁。当时的柬埔寨、占婆、中国、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家都是苏禄苏丹国商人经常往来的地方。
苏禄王国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最高统治者是苏丹,身兼国王和宗教领袖的双重职责。据考证,苏禄苏丹国全盛时期,其国境以苏禄海为中心,囊括了棉兰老岛的苏禄群岛、巴拉望岛、婆罗洲北部等岛屿。直到如今,伊斯兰教仍然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信仰。
◎客死中国的苏禄王
在政治上,苏禄苏丹国和中国也多有往来。1417年,即明朝永乐年间,苏禄国派当时的贵族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和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作为使臣,代表苏禄国访问大明王朝。三位国王各自带领着家眷和心腹属下,组成了足有300余人的使者团,漂洋过海,声势浩大地来到北京城谒见永乐皇帝朱棣。对于苏禄使臣的到来,永乐皇帝非常高兴,他隆重接待了使臣团,派大臣带领三位国王登长城、爬燕山,遍游北京城名胜。使臣团在北京访问了17天后,向永乐皇帝告辞回国。
不幸的是,在归国途中,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喇染上重病,在山东德州北营村与世长辞。噩耗传回北京,永乐皇帝非常哀痛,下令建造陵墓,派时任礼部郎中的陈士启前去主持,以国礼厚葬苏禄东王。东王病故后,他的长子都马含回到苏禄王国继承父亲爵位,王妃葛本宁和次子温哈喇、三子安德鲁及部分随从留在当地,长伴陵墓近旁。陵墓按照皇陵规格建造,正殿、东西配殿、神道一应俱全,神道两侧还立有石人石兽,无论是精致程度还是建筑规模,都和十三陵相差无几。在正殿中央,高悬着苏禄国东王的画像,供后人怀念瞻仰。
为尊重苏禄国人信仰,陵墓附近兴建起一座清真寺,供留下的苏禄国人进行宗教活动。永乐皇帝赐东王谥号“恭定”,因此,墓碑上刻有“苏禄国恭定王墓”的字样。顺着墓门向东南方向走去,可以看到三座较小的土冢依次耸立。这三座土冢中分别长眠着东王的王妃、次子和三子。永乐帝曾下旨对东王家人妥善照顾,除“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外,还按月从德州府衙给他们拨付口粮、布匹、银钱,让他们衣食无忧。
此后,王室后裔和当地居民杂居、通婚,将苏禄姓氏化为安、温两姓代代相传,和华夏民族融为一体。在他们的影响下,北营村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15世纪至今,经过历代政府的妥善照料,苏禄王墓依然完好如初,见证了中菲两国绵延数百年的深厚友谊。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为了纪念苏禄国王与中国永乐皇帝的友谊,中国与菲律宾合作拍摄了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并在1987年9月19日的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映。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水师主张扫平南洋,永乐帝朱棣则主张以和为贵,遣使欲与苏禄王国和平相交,苏禄国王感激之余,决定亲自来拜见中国皇帝。但旅途并不愉快,部落酋长的兵戎相对,海盗的突然袭击都惊险万分。但最终苏禄国王来到了中国,由郑和陪着见到了永乐帝,两国友谊从这一刻加深。回程的路上,苏禄东王不幸病逝德州,永乐帝加派的太医无力回天,只好让苏禄王子回国,而苏禄东王,永远留在了中国,为中菲友谊奠定永恒的基石。
外来统治时代
自出现“国家”以来,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就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越亚洲腹地到达希腊和埃及等地。海路通过地中海沿岸地区,使亚洲和欧洲互通有无。14世纪以来,随着土耳其人征服北部非洲,欧洲到东方的贸易航线被战乱阻断。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航线,用于发展本国贸易或掠夺资源。
麦哲伦像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航海方面较为先进,它们先后派出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人迅速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帝国。麦哲伦发现并登陆菲律宾群岛,又为西方殖民者统治菲律宾奠定了基础。葡萄牙人麦哲伦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航海家。他根据当时尚不完善的航海图推断得出,向西航行可直达东方。可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对麦哲伦的构想并不支持。于是,麦哲伦来到西班牙,和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理查一世一拍即合。在理查一世的支持下,1519年,他带领200多名西班牙人开始了远航。
1521年3月,麦哲伦在萨马岛莱特湾口登陆菲律宾,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招待。起先,麦哲伦采用“怀柔”措施,让随行传教士给当地居民灌输天主教教义,改变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思想统治。接下来,麦哲伦为首的西班牙人来到宿务。很多当地酋长和居民在传教士宣讲下皈依了天主教,但也有少部分酋长对麦哲伦一行人保持着警惕。麦克坦岛的首领拉普·拉普拒绝接受天主教,率领部落居民表示了抗议。
麦哲伦和他的船队
这时,麦哲伦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同年4月27日,他率领西班牙人和接受天主教的当地居民对麦克坦岛发起进攻。在拉普·拉普及部下的英勇抵抗下,麦哲伦的进攻失败了,他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丧了命。受拉普·拉普影响,宿务另一位酋长拉贾·胡马旁也起了反抗之心。他假意和西班牙人周旋,利用共进晚餐的时机骤然发难,杀死27名西班牙人。面对愈演愈烈的反对声势,余下的西班牙人仓促起航,返回西班牙。
1542年,在数次远征菲律宾失败后,西班牙人重整旗鼓,以鲁伊·维拉洛博斯为领队,带领军士占领部分菲律宾领土,并将这片土地正式命名为“菲律宾群岛”。此后直到16世纪末期,西班牙多次发动对菲律宾的战争,利用先进武器加上威逼利诱,最终征服了除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之外的菲律宾群岛,开始了殖民统治。
由于西班牙和菲律宾距离遥远,西班牙王通过当时的墨西哥副王对菲律宾进行控制。统治者打破村落、部落的界限,将临近村落连成领地,划分为城镇、省等行政区域,通过总督府进行集中统治。总督由西班牙国王亲自委任,兼具行政权力和宗教权力,通过聚敛土地、控制商船贸易等方式敛财。在西班牙统治者的控制下,菲律宾本土居民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他们多次爆发武装起义,开始了漫长的反西班牙斗争。
◎美国殖民统治时期
19世纪末,美国和西班牙爆发了战争。来势凶猛的美军让西班牙自顾不暇,放松了对菲律宾武装力量的压制,长期处于劣势的菲律宾独立革命终于出现了转机。1898年,西班牙舰队在马尼拉湾被美军重创。美国假托支持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换来菲律宾武装力量的支持。1897年8月,美军与菲律宾军队联合,发动著名的马尼拉战役。里应外合之下,统治菲律宾群岛长达300多年的西班牙殖民者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是,还没等菲律宾人民庆祝胜利,美国人抢先占领马尼拉城,摆出统治者的态势,禁止菲律宾军队踏入城门。随后,同年9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进行和谈,无视菲律宾人民的主权,公然将菲律宾划为美国殖民地。美国出尔反尔的行径激起菲律宾人民的强烈抵抗,1899年2月,长达两年的菲律宾抗美战争拉开了帷幕。由于装备落后,菲律宾军队节节败退,最终沦为美国殖民地。
这是一座建于18世纪90年代的神学院,被誉为“菲律宾的历史地标”,也是菲律宾仅剩的西班牙神学院。
和西班牙殖民者采取的暴力统治手法不同,美国殖民者宣扬民主,实行免税贸易,试图将菲律宾变成美国本土的原料供应厂。极少数菲律宾贵族及高级官员被美国起初的温情政策同化,但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并不领情,积极宣传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主张,在布拉干、八打雁等省份与美国军队打游击战,反对以教皇为尊的“菲律宾独立教会”。暴动有增无减,迫使美国统治者撕去温情面纱,大批逮捕并处死反抗者,还对相关出版物、戏剧进行查禁和销毁。
美国统治者将基督教设为主要宗教,对非基督教人民实行歧视压迫政策。历史悠久、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苏禄王国首当其冲。一方面,美国统治者通过废除奴隶制、试行非伊斯兰教课、推行新法律体系等手段对伊斯兰教民进行精神瓦解。另一方面,美国统治者又采用武装压制和扶持伊斯兰教领袖等措施,逐渐渗透到伊斯兰教统治阶层,最终和苏禄国王签订了和平条约。
1901年到1935年间,美国统治者对菲律宾展开“自治训练”。期间,菲律宾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督,下面设有各种部。和西班牙统治者采取的手段类似,总督和部长都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均为美国人。为昭显统治的“民主特色”,美国殖民者将“菲律宾委员会”定位为立法机构,相当于美国的参议院。又通过民主选举成立“菲律宾会议”,相当于美国的众议院。不过,委员会成员必须由美国总统任命,总督对这两个组织持有绝对的否决权。
为从根本上镇压下菲律宾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对“菲律宾会议”和“菲律宾委员会”在可控制的情况下逐渐放权。这些举措包括允许两名菲律宾籍的委员参与美国国会、任命菲律宾人担任政府高级职务、不断增加委员会中的菲律宾代表等等。但是,立法机构的批准和否决权仍然掌握在总督手中,教育部长也始终由美国人担任。这表示美国从未真正放权于菲律宾,种种民主举措不过是同化菲律宾人民的温情手段。
无可否认,美国的殖民统治对菲律宾群岛有着积极影响:农业有了较大进步,制造业、现代工业技术及交通运输行业飞速发展,电话、汽车等现代化产品进入菲律宾人民的生活,穷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等等。同时,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在美国的柔性和刚性压制下,菲律宾民族工业落后,经济上十分依赖美国,社会文化处处打上西方烙印,传统文化严重没落,很多风俗逐渐消失。
马尼拉西班牙堡垒遗址
自治与共和国
一直以来,菲律宾政治家们都通过各种和平手段表达着独立诉求。出于舆论影响,1916年8月,美国总统通过了琼斯法案(即菲律宾自治法),承诺一旦菲律宾人建立起稳定政府,就允许菲律宾独立。此后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菲律宾几经沉浮,艰难跋涉在通往独立的道路上。
◎自治时期
琼斯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菲律宾人民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美国共和党多方阻挠,加上行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总督手中,琼斯法案始终是纸上谈兵。
奎松总统与妻子的合影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大发战争财的美国首当其冲,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国。一方面是无数失业者流离失所,另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严重过剩。为保护本国产业,防止价格低廉的菲律宾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美国糖业、牛奶业等部门联合向国会提出让菲律宾独立的提议。迫于形势,193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菲律宾独立法案》。但是,法案中对菲律宾贸易和移民的条款过于严苛,引起菲律宾国会的强烈不满,他们拒绝该法案的实施。
在联合党代表人奎松的多方斡旋下,美国国会在同年10月通过《泰丁斯一麦克杜菲法案》,作为《菲律宾独立法案》的修正案。修正案中指出,菲律宾独立之前,需要有10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以成立自治政府。自治政府的相关法律可以由菲律宾国会制定,但必须经过美国总统批准。修正案推出后,美国政府表面放权、实则控制的态度惹恼了菲律宾人民。菲律宾各界人士强烈要求越过自治,完全独立,大型农民暴动“萨达克党人”起义就此爆发。这一次,美国殖民者没有再让步,他们采用暴力手段镇压了起义,迫使菲律宾人接受自治的现实。
奎松总统是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深受人民的爱戴。
1935年9月7日,菲律宾举行了第一次国民选举,奎松当选为自治政府总统。同年11月15日,奎松举行了就职仪式,宣告菲律宾自治政府的正式成立。奎松上台后,大刀阔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美国统治造成的弊端。政府体制上,他大胆改组,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和职位,成立独立司法部,将所有法院菲律宾化。同时,他给予妇女投票权,鼓励妇女参政,提高了女性地位。文化教育上,他将他加禄语定为菲律宾国语,培育传统道德和文化精神,减弱“放荡的夜总会、奢侈的汽车、爵士乐和实利主义对人民灵魂的侵蚀”,力求10年后实现真正的精神独立。1939年,在菲律宾第二次国民选举中,奎松再次当选总统。
◎名实不符的“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中国华南地区后,又盯上了占据东南亚重要战略地位的菲律宾。1941年12月9日凌晨,日军对美国驻菲律宾的海陆空基地进行猛烈轰炸,踏上北吕宋的土地。12月11日,日军又对马尼拉展开炸弹攻势。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了马尼拉。
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美军菲军终告不敌。时任美军司令的麦克阿瑟逃往澳大利亚,总统奎松被迫流亡美国,组织流亡政府继续为独立努力。各地菲律宾人民利用深山密林的地理环境,和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抗争。为拉拢人心,日本天皇宣布菲律宾独立。1943年10月,日政府任命何塞·劳雷尔就任菲律宾共和国伪总统,对菲律宾实行幕后军事管制。
1944年8月,奎松总统怀着未实现的独立梦想埋骨美国,奥斯敏纳继任菲律宾总统。1945年7月5日,麦克阿瑟携奥斯敏纳率领15万舰队解放了菲律宾。历史惊人地相似,美国当局再次上演出尔反尔的戏码,麦克阿瑟随即调转枪口屠杀起菲律宾人民抗日军。菲律宾政权又一次成为美国的傀儡。
总统制国家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菲律宾一些资产阶级为了共同利益,试图延缓菲律宾的独立。在菲律宾各界人士的抗议下,美国不得不按期履行独立约定。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民族复兴历程
1946年4月23日,菲律宾自治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选举。美国政府扶持的自由党代表人罗哈斯及季里诺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结束了自治政府时期的一党执政,开启了长达26年的国民党和自由党交替执政时期。不过,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自由党执政,民族复兴都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的首要任务。
战后的菲律宾百业萧条,财政赤字严重。美国向菲律宾支付了一定的战争赔偿金和多达3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罗哈斯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的贸易条约,在借助美国恢复经济的同时,把菲律宾经济命脉送到美国手中。
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访问美国
菲律宾其他政党对罗哈斯的做法十分不满,加上罗哈斯对胡克游击队的镇压,菲律宾共产党直接将胡克游击队改组为菲律宾人民解放军,用武装斗争反对罗哈斯的亲美做法。在美国支持下,其后几任总统都偏重美国利益,导致菲律宾财政危机越演越烈。
1957年,总统麦格赛赛意外身亡。继任的副总统加西亚开始采取对菲律宾有利的财政措施,大力推行“菲律宾人第一”的施政纲领,促进民族全面复兴。由于加西亚的政见与美国政府相左,1961年大选中,美国政府扶持马卡帕加尔当选。
让美国政府意外的是,马卡帕加尔采取了更为细致果断的措施,淡化美国影响,提高了菲律宾国际地位,进一步促进国家民族主义精神复活。他还将菲律宾独立纪念日改为6月12日,不再与美国独立日相同。
◎马科斯独裁统治
1965年11月,亲美派费迪南德·马科斯当选为总统。起初,马科斯在整顿政府机构、经济秩序、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政绩显著。经过审时度势,马科斯继续提出“菲律宾第一”的口号,积极参与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提高了菲律宾的国际地位。
1969年,马科斯再次当选总统。经过一系列改革,菲律宾经济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反对美国干预菲律宾政治经济的声浪进一步加大,菲律宾本国政党也因种种原因开始内斗,社会呈现动荡状态。1971年下半年,马尼拉不断发生的炸弹事件为马科斯镇压菲共提供了借口。他调集军队,实行全国军事管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大肆逮捕政敌和媒体人。1976年,马科斯成立临时国民议会,独揽军政大权,开始了独裁统治。
◎日益稳定的总统制
1983年8月21日,马科斯主要政治对手、菲律宾反对党领袖贝尼格诺·阿基诺返回马尼拉。还没等走下飞机舷梯,他就受到暗杀当场毙命。这一事件的影响极大,菲律宾全国各地掀起规模浩大的反马科斯浪潮。美国迫于形势,不得不疏远马科斯,催逼他举行总统大选。
1986年2月16日,马科斯手下的国民议会颠倒选举结果,宣布马科斯获胜。政府的公然舞弊行为激怒了全国人民。2月22日,菲律宾国防部长恩里莱和参谋长拉莫斯将军发动政变,支持阿基诺夫人。2月25日,大势已去的马科斯出逃国外,阿基诺夫人就任总统,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位女总统。
此后,阿基诺政府团结各方政治力量,真正使菲律宾共和国成为总统制民主国家。经过之后历任总统的努力,菲律宾政治、经济局势越来越稳定,民族文明得到全面复兴,发展成为富饶、民主、美丽的海上岛国。
马尼拉市政厅钟楼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42228/108314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