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结局
推荐阅读:予卿欢、睡了舍友的叔叔、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警惕,人工智能会 (np)、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漂亮小魅魔的被调教日常(囚禁 1v2)、《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蹂纸浆(1v1校园h)、我网恋又翻车了(1v1 高h)、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再次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和七国公使谈判,李鸿章穿了御赐的黄马褂,那件马褂有点像披肩,马褂里面是一件深蓝色织锦软绸外套,再里面穿一件软丝黑袍,戴镶嵌着金边的官帽,官帽的顶戴上插着三眼花翎。
在谈判时,李鸿章的颧骨高而不廋,脸上总是挂着平和的表情,眼光里闪烁着睿智的光彩,朱尔典一看,就知道李鸿章是久经外交沙场的谈判老手。
英国此时对待中国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这些日子,朱尔典和李经述几乎每夜触膝长谈,李经述给朱尔典画了一个巨大的饼,让他说服英国政府支持李鸿章当大总统,欢迎英国的资本进入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工厂,开采矿业,还答应给英国在铁路、电报等行业的部分优先权。
于是,朱尔典说服各国公使,把撤兵的条件降低:一、严惩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二、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中国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五十名以下的士兵保护;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中国政府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赔偿各国损失共计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七、中国在英国和美国、法国专家顾问的帮助下,进行宪政改革,以彻底杜绝排洋事件。
第七条是李经述和朱尔典密议的成果,朱尔典说服了美国、法国、法国驻华公使同意,德国的驻华公使却接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德国不同意退兵,但是,此次西洋联军的主力是英军和俄军,德军只有九百人左右。俄国这时在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密谋分六路进占南满洲,妄图谋取东北,这时还不想跟中国翻脸,所以当朱尔典答应撤兵之后,俄国公使也表示同意退兵,法国、美国也表示同意,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没什么意见。
打西洋联军,李经述没有十分把握,但对付九百德军,李经述有新军一万五千人,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他和李鸿章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李经述决定在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援军来中国之前,解决在京城的德军,这也符合英国政府的利益。朱尔典积极地督促英军和其他国的军队退出了京城。并与中国签订了和约。
李经述便率领五千新军把德国的陆军少校鲁瓦西德带着九百德军,赶到了八里桥附近。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燕京城的咽喉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里攻入了燕京城。李经述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德军在此决一死战,大刀王五还组织了百人的大刀队来助阵,谭嗣同也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带着一把七星剑出场。
李经述见谭嗣同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身上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道:“壮飞老弟,你可真是‘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不过现在的战场,并非逞英雄的地方,打仗还是要靠洋枪洋炮。”
谭嗣同道:“这个嗣同自然明白,我和王五大哥学武多年,待会要是和德军肉搏,就上去助阵。”
李经述点点头,示意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他们的大刀队退后,他察看地形后,和段祺瑞商定,炮兵、步兵、骑兵分设南、东、西三路军,分别由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带领,天一亮就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双方的火力都不容小视,用的多是克虏伯钢炮。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空还是鱼肚白,李经述亲自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王士珍的骑兵满腔热血,向号称是世界最强悍的德国陆军发起了攻击,鲁瓦西德指挥着德军将克虏伯大炮一字排开,进行炮击,王士珍的骑兵遭遇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不得不退回到壕沟。
德国的陆军,实力不容小视,李经述也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亲自走到山头上,拿着双筒望远镜观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发现了德军在东南角的空隙有缺口,那里靠近德军的指挥部附近,便让段祺瑞的炮兵集中火力猛攻德军指挥部,再让王士珍的骑兵冲击。
鲁瓦西德的指挥所受到了段祺瑞的炮兵猛烈攻击,一时乱了阵脚,王士珍指挥着一千骑兵,奋不顾身,大呼杀敌,趁机突破了德军的炮兵防线,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激战一个多小时,毙死伤二百多德军。
鲁瓦西德骑着高头白马,指挥德国步兵反击,但遭到冯国璋据壕作战的步兵密集火力阻击和榴霰弹的轰击,大量伤亡,鲁瓦西德的战马因遭受开花弹的袭击受惊,横冲直闯,竟然一马当先,冲进了李经述的新军阵地。
大刀王五一看“擒贼先擒王”的机会来了,几步奔上前,马步一扎,长刀一横,一刀全力砍向了鲁瓦西德战马的马腿,可怜那白马两只马腿都被大刀王五一刀砍断,鲜血奔涌而出,悲惨地嘶叫一声,倒地不动了,把鲁瓦西德重重摔到了地上,鲁瓦西德从地上挣扎着爬起,谭嗣同已手握七星剑,锋利的剑尖抵住了他的喉咙。
见谭嗣同生擒了鲁瓦西德,李经述命令新军全面反击,不到一个小时,战斗结束了,德军死伤三百多,被俘虏三百多人。
鲁瓦西德被谭嗣同绑到李经述面前,嘴里叽里咕噜,用生硬的中国话表示“不服”。
谭嗣同正色道:“洋枪枪炮你败给中国人不服气,谭某素闻欧洲人擅长击剑,我就用手中这把七星剑和你比试,定要你输得心服口服,如何?”
鲁瓦西德在德国陆军士官学校读书时,击剑的成绩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便道:“如若你输了,就放我走!如若我输了,德国马上退兵,如何?”
如果是大刀王五跟鲁瓦西德比试,李经述肯定放心,但他不知道谭嗣同的剑术怎么样,问谭嗣同道:“刀剑无眼,你真的有把握击败他吗?”
谭嗣同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李经述便命人将鲁瓦西德的佩剑给他,并声明只是比试,点到为止。令李经述没有想到的是,谭嗣同习得一手好剑术,十招之内,就拿下了鲁瓦西德,他心服口服,狼狈退走。
李经述带领五千新军把九百德军击溃后,京城很快稳定下来。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三千援军到了大沽口,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代表英国政府从中斡旋,德国的海军不如英军,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晚,没有势力范围,不得不给英国人面子,于是提出停战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纪念;二是释放三百名德军俘虏;三、赔偿德国战争赔款50万两白银;四是同意德国独资修胶济铁路,即东起青岛,西止济南的铁路。德国人的想法是,胶济铁路通到济南,整个山东就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
李经述不想跟德国开战,另外他也想借助德国人的资金和技术修建铁路,引进外资搞建设,他并不认为这是丧权辱国。而且1894年的中国,国力并没某些历史“砖家”想的那么差,当时中国的年收约九千万两白银,仅赫德掌管的海关收入,每年稳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万两白银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后逃跑,留在宫里的金银财宝就价值过亿两,他和李鸿章急于稳定国内的局势,这时并不想跟德国人开战,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也不算多,权衡再三,便答应德国人这四项要求。
此时,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失踪,满清朝廷溃败,失去人心,结合李鸿章以往的政治资历和当时军政商界的声音,各国驻华公使发现,放眼海内,无论李鸿章的头衔是北洋大臣,还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还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已经成为掌控中国时局第一人,中国“非李不可”!
此时的李鸿章既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于中国乡村的耕读农家,了解中国国情。又靠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数汉人的“偶像”,具有开国君主的一切条件,又被西方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中国人。没有之一,有些国外的报纸已经迫不及待称他“李首相或总统李”。
而且,李鸿章给人的印象,还很谦卑,被同僚认为没有什么个人野心,在剿灭太平蟊贼和捻军时,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坐拥半壁江山,却从没想过自立为王,并且处事果断、驭人有方,务实妥协。所以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汉臣,纷纷电报李鸿章,希望李鸿章就任大总统,主持中国的大局。
此时,李鸿章也心动了,他这一辈子,前半辈子忙于平长毛。剿捻贼,后半辈子又办洋务,兴水师,也知道中国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他只是充当裱糊匠,东补西贴,虽明知为纸片糊裱,但不得不为。慈禧太后当政时,他只好阿谀奉承,左右逢源于恭亲王、醇亲王等王公贵族,和翁同龢等权臣斗来斗去,裱糊匠当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养李经述,希望下一代人能奋发有为,有所突破,现在老天开眼,慈禧太后终于死了,光绪皇帝也失踪了,满清引此大乱,尽失人心,大势已去,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李鸿章的身体还算健朗,是该他一展拳脚,留名青史的时候了,于是,他邀请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云贵总督王文韶、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北上,到天津共商国是,刘铭传、盛宣怀、容闳、严复等人也应邀参加。
在利顺德大饭店,虽然大家都同意李鸿章出来当“总统”,主持大局,但对未来国家的政体也认识不一。张之洞、刘坤一、李经述、容闳等人建议采取美国的共和制,地方自治,成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这样南方各省相对独立,不损害这些地方大员的利益,朝鲜、菲律宾、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纳入中国的版图;盛宣怀则建议采用法国的共和制,组织责任内阁,中央适度集权,收回各省的铁路、电报、教育等权力;严复觉得共和制不符合国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宪比较适合当时的国情,但关键是立谁为君主;刘铭传一拍桌子,提议干脆建议李鸿章自立称帝,开辟新朝,持这种想法的淮军将领不在少数。
李鸿章也左右为难,他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没有“总统”的概念,忠孝节义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是建立德政的基础,一旦没了君主,社会必定会大乱,他也想称帝创立新朝,开万世之太平,但他对各省督抚,特别是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这样的老臣,是否会拥立他当皇帝,没有把握,一旦各省督抚独立,中国陷入内战,泰西各国就会趁机瓜分中国。
就在李鸿章等人举棋不定的时候,李经述等人强势辅佐李鸿章,干掉了西安的满清政权,说服了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封他们为王,拥立李鸿章为帝,开创新朝,恢复了汉人的统治。
在谈判时,李鸿章的颧骨高而不廋,脸上总是挂着平和的表情,眼光里闪烁着睿智的光彩,朱尔典一看,就知道李鸿章是久经外交沙场的谈判老手。
英国此时对待中国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这些日子,朱尔典和李经述几乎每夜触膝长谈,李经述给朱尔典画了一个巨大的饼,让他说服英国政府支持李鸿章当大总统,欢迎英国的资本进入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工厂,开采矿业,还答应给英国在铁路、电报等行业的部分优先权。
于是,朱尔典说服各国公使,把撤兵的条件降低:一、严惩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二、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中国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五十名以下的士兵保护;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中国政府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赔偿各国损失共计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七、中国在英国和美国、法国专家顾问的帮助下,进行宪政改革,以彻底杜绝排洋事件。
第七条是李经述和朱尔典密议的成果,朱尔典说服了美国、法国、法国驻华公使同意,德国的驻华公使却接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德国不同意退兵,但是,此次西洋联军的主力是英军和俄军,德军只有九百人左右。俄国这时在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密谋分六路进占南满洲,妄图谋取东北,这时还不想跟中国翻脸,所以当朱尔典答应撤兵之后,俄国公使也表示同意退兵,法国、美国也表示同意,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没什么意见。
打西洋联军,李经述没有十分把握,但对付九百德军,李经述有新军一万五千人,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他和李鸿章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李经述决定在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援军来中国之前,解决在京城的德军,这也符合英国政府的利益。朱尔典积极地督促英军和其他国的军队退出了京城。并与中国签订了和约。
李经述便率领五千新军把德国的陆军少校鲁瓦西德带着九百德军,赶到了八里桥附近。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燕京城的咽喉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里攻入了燕京城。李经述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德军在此决一死战,大刀王五还组织了百人的大刀队来助阵,谭嗣同也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带着一把七星剑出场。
李经述见谭嗣同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身上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道:“壮飞老弟,你可真是‘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不过现在的战场,并非逞英雄的地方,打仗还是要靠洋枪洋炮。”
谭嗣同道:“这个嗣同自然明白,我和王五大哥学武多年,待会要是和德军肉搏,就上去助阵。”
李经述点点头,示意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他们的大刀队退后,他察看地形后,和段祺瑞商定,炮兵、步兵、骑兵分设南、东、西三路军,分别由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带领,天一亮就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双方的火力都不容小视,用的多是克虏伯钢炮。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空还是鱼肚白,李经述亲自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王士珍的骑兵满腔热血,向号称是世界最强悍的德国陆军发起了攻击,鲁瓦西德指挥着德军将克虏伯大炮一字排开,进行炮击,王士珍的骑兵遭遇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不得不退回到壕沟。
德国的陆军,实力不容小视,李经述也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亲自走到山头上,拿着双筒望远镜观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发现了德军在东南角的空隙有缺口,那里靠近德军的指挥部附近,便让段祺瑞的炮兵集中火力猛攻德军指挥部,再让王士珍的骑兵冲击。
鲁瓦西德的指挥所受到了段祺瑞的炮兵猛烈攻击,一时乱了阵脚,王士珍指挥着一千骑兵,奋不顾身,大呼杀敌,趁机突破了德军的炮兵防线,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激战一个多小时,毙死伤二百多德军。
鲁瓦西德骑着高头白马,指挥德国步兵反击,但遭到冯国璋据壕作战的步兵密集火力阻击和榴霰弹的轰击,大量伤亡,鲁瓦西德的战马因遭受开花弹的袭击受惊,横冲直闯,竟然一马当先,冲进了李经述的新军阵地。
大刀王五一看“擒贼先擒王”的机会来了,几步奔上前,马步一扎,长刀一横,一刀全力砍向了鲁瓦西德战马的马腿,可怜那白马两只马腿都被大刀王五一刀砍断,鲜血奔涌而出,悲惨地嘶叫一声,倒地不动了,把鲁瓦西德重重摔到了地上,鲁瓦西德从地上挣扎着爬起,谭嗣同已手握七星剑,锋利的剑尖抵住了他的喉咙。
见谭嗣同生擒了鲁瓦西德,李经述命令新军全面反击,不到一个小时,战斗结束了,德军死伤三百多,被俘虏三百多人。
鲁瓦西德被谭嗣同绑到李经述面前,嘴里叽里咕噜,用生硬的中国话表示“不服”。
谭嗣同正色道:“洋枪枪炮你败给中国人不服气,谭某素闻欧洲人擅长击剑,我就用手中这把七星剑和你比试,定要你输得心服口服,如何?”
鲁瓦西德在德国陆军士官学校读书时,击剑的成绩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便道:“如若你输了,就放我走!如若我输了,德国马上退兵,如何?”
如果是大刀王五跟鲁瓦西德比试,李经述肯定放心,但他不知道谭嗣同的剑术怎么样,问谭嗣同道:“刀剑无眼,你真的有把握击败他吗?”
谭嗣同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李经述便命人将鲁瓦西德的佩剑给他,并声明只是比试,点到为止。令李经述没有想到的是,谭嗣同习得一手好剑术,十招之内,就拿下了鲁瓦西德,他心服口服,狼狈退走。
李经述带领五千新军把九百德军击溃后,京城很快稳定下来。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三千援军到了大沽口,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代表英国政府从中斡旋,德国的海军不如英军,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晚,没有势力范围,不得不给英国人面子,于是提出停战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纪念;二是释放三百名德军俘虏;三、赔偿德国战争赔款50万两白银;四是同意德国独资修胶济铁路,即东起青岛,西止济南的铁路。德国人的想法是,胶济铁路通到济南,整个山东就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
李经述不想跟德国开战,另外他也想借助德国人的资金和技术修建铁路,引进外资搞建设,他并不认为这是丧权辱国。而且1894年的中国,国力并没某些历史“砖家”想的那么差,当时中国的年收约九千万两白银,仅赫德掌管的海关收入,每年稳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万两白银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后逃跑,留在宫里的金银财宝就价值过亿两,他和李鸿章急于稳定国内的局势,这时并不想跟德国人开战,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也不算多,权衡再三,便答应德国人这四项要求。
此时,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失踪,满清朝廷溃败,失去人心,结合李鸿章以往的政治资历和当时军政商界的声音,各国驻华公使发现,放眼海内,无论李鸿章的头衔是北洋大臣,还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还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已经成为掌控中国时局第一人,中国“非李不可”!
此时的李鸿章既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于中国乡村的耕读农家,了解中国国情。又靠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数汉人的“偶像”,具有开国君主的一切条件,又被西方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中国人。没有之一,有些国外的报纸已经迫不及待称他“李首相或总统李”。
而且,李鸿章给人的印象,还很谦卑,被同僚认为没有什么个人野心,在剿灭太平蟊贼和捻军时,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坐拥半壁江山,却从没想过自立为王,并且处事果断、驭人有方,务实妥协。所以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汉臣,纷纷电报李鸿章,希望李鸿章就任大总统,主持中国的大局。
此时,李鸿章也心动了,他这一辈子,前半辈子忙于平长毛。剿捻贼,后半辈子又办洋务,兴水师,也知道中国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他只是充当裱糊匠,东补西贴,虽明知为纸片糊裱,但不得不为。慈禧太后当政时,他只好阿谀奉承,左右逢源于恭亲王、醇亲王等王公贵族,和翁同龢等权臣斗来斗去,裱糊匠当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养李经述,希望下一代人能奋发有为,有所突破,现在老天开眼,慈禧太后终于死了,光绪皇帝也失踪了,满清引此大乱,尽失人心,大势已去,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李鸿章的身体还算健朗,是该他一展拳脚,留名青史的时候了,于是,他邀请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云贵总督王文韶、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北上,到天津共商国是,刘铭传、盛宣怀、容闳、严复等人也应邀参加。
在利顺德大饭店,虽然大家都同意李鸿章出来当“总统”,主持大局,但对未来国家的政体也认识不一。张之洞、刘坤一、李经述、容闳等人建议采取美国的共和制,地方自治,成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这样南方各省相对独立,不损害这些地方大员的利益,朝鲜、菲律宾、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纳入中国的版图;盛宣怀则建议采用法国的共和制,组织责任内阁,中央适度集权,收回各省的铁路、电报、教育等权力;严复觉得共和制不符合国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宪比较适合当时的国情,但关键是立谁为君主;刘铭传一拍桌子,提议干脆建议李鸿章自立称帝,开辟新朝,持这种想法的淮军将领不在少数。
李鸿章也左右为难,他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没有“总统”的概念,忠孝节义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是建立德政的基础,一旦没了君主,社会必定会大乱,他也想称帝创立新朝,开万世之太平,但他对各省督抚,特别是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这样的老臣,是否会拥立他当皇帝,没有把握,一旦各省督抚独立,中国陷入内战,泰西各国就会趁机瓜分中国。
就在李鸿章等人举棋不定的时候,李经述等人强势辅佐李鸿章,干掉了西安的满清政权,说服了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封他们为王,拥立李鸿章为帝,开创新朝,恢复了汉人的统治。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52076/152253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