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大势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明朝的官员有府官和国官之分,两个官员体系虽然互有交叉,但是到了上层之后,就变的泾渭分明起来。
在这些官员之外,大明有一群特殊的官员,兼具了府官和国官的职能,那就是王府长史司。
他们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即问长史。
但是,他们虽然兼具了府官和国官的功能,因为负责的权力范围比较狭窄,所以这些人不论在府官还是国官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而他们大多也是一些不得志的官员组成,属于官员层次的边缘人物。
特别是如今的大明分封,所有王府都封建海外,在王府任职,也就意味着他们远离权力中枢。
而他们这些人的上升空间有限,很多人一旦进入王府,这一辈子就很难再出这个系统。
所以他们很快就与王府形成了利益团体,把自己的利益跟王府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韩琮就是这样的一个官员,他从被分配到王府长史司,就已经绝了在仕途能继续发展的念头。
阖家从中洲来到了西洲,从一个正九品的典薄,能一直做到五品的左长史,除了时刻谨守官员本分,他也把自己的利益跟汉王府绑在了一起。
但是,身为一个聪明人,他很清楚以汉王府如今的行动,在很多地方已经犯了朝廷的忌讳。
眼看汉王府要倒霉,他不想跟汉王府一起沉沦下去,也是人之常情。
正月初一,在绝大多数人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快乐中的时候,韩琮来到了通政司汉州城衙门。
汉王朱见注还忙着接见家族成员,今日也疏忽了对韩琮的监督,以至于一直到第二天,还没有见到韩琮,才想起找他。
但是这个时候,不仅韩琮,就连他的家人也都被通政司的人员安排进了衙门内避难。
这个时候,朱见注才知道大事不妙,因为韩琮对汉王府的底细了解太深。
朱见注不顾影响,亲自带领了五百亲卫,包围了通政司衙门,想要让对方交出韩琮。
但是在这里的蔡康顶住了汉王的压力,坚持不肯交人。
与此同时,黄金城那边的朱见深和解云得到消息,立即发来了电报,要求朱见注立即撤兵。
朱见注很想鱼死网破,但是那些亲卫包围通政司衙门已经是冒了极大风险,绝不肯直接对通政司衙门动手。
看到连自己的亲卫都不肯动手,朱见注这个时候明白了过来,自己想要自立,根本就是一场梦。
大梦初醒的他不敢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当机立断,主动摘掉王冠,自缚双手,走进了汉州城布政司衙门。
在黄金城那里,还在等待消息的朱见深与解云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切。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原本很难处理的汉王府一事,只是因为长史的倒戈相向,如此轻易就化解了。
当天下午,他们顾不上在黄金城的其他安排,乘坐专列从黄金城抵达了清江口海军大营,随后乘坐快船前往汉州城。
正月初五一大早,以朱见深,彭时,解云为首,总督苏南为辅的朝廷大军抵达了汉州城。
除了汉王府以及与汉王府关系密切的少数人显得忧心忡忡,整个汉州城依旧还处于过年的欢庆之中。
汉王府剩下的其他人未尝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他们无一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这几天来,每天的广播里面都在宣扬朝廷稳定西洲的政策,对汉王府心怀不满,有心自立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并且对所有与汉王府亲密的士兵给予了严厉警告和宽容对待政策。
汉王府的人那些郡王就是心怀不满,他们也惊讶地发现,根本没有人愿意再跟在他们身后。
就连隶属于汉王府的奴隶和下人,这个时候也不敢再给汉王府服务。
对这样的结果,不仅给汉王府的人泼了一盆冷水,就连其他几家王府,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是以前,他们可能还有可能收买民心,但是在有了广播和无线电报之后,没有任何老百姓会被他们收买。
而且,就在正月初三,在应天府的陛下就已经让人发来了电报,并且在广播里面表示只查首恶,其余人等除非有违法乱纪之举,否则既往不咎。
这种舆论的宣传控制根本就不会让社会起太大的风浪,因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会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见深他们抵达以后,实际上就只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抚民心这两件事等着他们来做了。
虽然看似解云在这场风波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但是其实,他来到西洲之后,通过各方面的运作施压,让所有人不敢妄动,就已经是最大的功劳。
他们来到汉州城之后,朱见深在彭时的叮嘱下,并没有过多插手汉州城的事务,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抚其他王府上。
从南洲来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诺,以往谈定的合作,将在内务府的牵头下继续履行,不会损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实际上,这些王府出人,出钱,开发矿产,对朝廷有利,因为大头都是朝廷赚走了。
而汉州府的清查和安抚,依旧由解云负责。
有了韩琮的协助,他这几十年一直是汉王的心腹,对汉王府的大小事务,包括暗地里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务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违法乱纪的事务被清查了出来,所有参与其中的汉王府中伟大小王爷,不论是郡王还是镇国将军,一律被责令幽禁起来。
清查工作持续了一个月,汉王府的案例都写了几大本,总算将他们这几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盘算了一遍。
实际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汉王府这些年虽然有许多违规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则也不至于削爵,砍头。
他们大错也没有多少,主要是在私军数量,违法占地,还有利用朝廷劳役为汉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事情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对付汉王府,甚至根本不能当做违法的证据。
但是现在朱瞻基想要对付他们,又有韩琮这个人证,小问题也就变成大问题了。
朱见注最聪明的地方是他当机立断,见事不可为,就立即认输。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让朱瞻基找不到严惩汉王府的机会了。
二月十五,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所有的事情调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见深带着朱见注等一行,离开汉州府,前往京城面圣,等待圣裁。
三月二十,已经出行两年多的太孙朱见深,终于又返回了应天府。
而这个时候的应天府,却进入了大搬迁的热闹氛围之中。
正统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见应天府的城市越变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进行工业转移之后,颁布了教育转移法令。
原本在应天府,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大学,每所大学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
所以,光是在应天府,与大学相关的学子与教师数量,就有几十万人。
在夹江工业区进行大搬迁之后,现在大学也要迁出应天府,整个应天府,将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学不作改变,其他各种专业的院校,都迁出应天府。
比如国子监,这所大明原本的官员储备中心,就将转移到应天府,北平和长安,川中,以及武昌,广州这六大府城。
今后,凡是儒家学子,都只需就近进学,而不需要到应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将按照其主要职能,转移到全国各地。
而且,所有大学都不建设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离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处建校,减轻城市负担,形成独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与城市职能相关的专业,一律不允许建设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专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具优势,而且还是其他人看着也学不会的专业,所以这门专业依旧需要保密,并且不对外宣传。
一个化学专业,一个材料专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积累,即便是将化学原料卖给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这不像其他机械专业,大明即使保密,卖出了产品,其他人也能仿制。
所以对这两门学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迁出繁华的应天府,转移到偏远地方的小镇,对许多学子来说,是不乐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学都要迁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强力压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就连朱见深也不理解,为何要把帝国的未来栋梁之才,一个个安排到小镇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释是,在小镇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学生腐化,还能降低城市的负担。
这样的解释也让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要知道现在青楼鸡寨都还是合法产业,应天府的秦淮河,可都是这样的学子最喜欢去的场所,引发的争风吃醋现象层出不穷。
而,应天府也做出了一个例子,迁出了几十所大学,就减少了数十万人,应天府城市规模已经大的惊人,现在腾出来的位置,也让城市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这一举动却受到了三教的推崇,特别是儒教,以往的儒家传承,可都是在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中。
在小地方教学,能让学生专心就读,免受各种诱惑。
汉王朱见注与汉王府另四个有实证犯错的郡王被押解到京,就被朱瞻基责令幽禁在应天府王府,其职司皆由其子继承。
其他人都还好说,但是朱见注比朱见深还要年轻几岁,今年才二十六岁,他的儿子今年才七岁。
让一个七岁的孩子掌管偌大的汉王府,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其大权都被朱瞻基新任命的王府长史于克定控制。
于克定是于谦幼子,其人作风与于谦一样,油盐不进,强硬无比,有他在西洲,汉王府什么事都会受到朝廷掣肘。
而解云返回京城之后,面圣之际,就被朱瞻基擢升为内务府广储司正四品左司长。
广储司由御用监改置,掌各种物资储备,分配。而且左司长还有一重要职责,就是有监督银行金银调配之责。
这个位置虽然级别不算高,权力却很大,并且负责事务繁琐,很是能锻炼人。
而解云一上任,就面临一件重要事务,筹备大明百年庆典物资。
只要这次的庆典稳妥办下来,负责这件事的解云,肯定又会得到晋升。
而就在解云履任之时,已经年过七旬的议长解祯期向朱瞻基提出了辞呈。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同意,反而诚恳挽留,让他等庆典之后再辞职。
在百年庆典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候,解祯期这个议长在职,必定又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所以解祯期考虑再三,收回了辞呈。
五月,就在众人都以为汉王府的时间过去的时候,朱瞻基的最后一板子打了下来。
与汉王府合作开发西洲矿产的七家王府,被朱瞻基明令迁封西洲。
原本的南洲有十五家亲王府,这里还大部分都是荒漠地区,环境恶劣。
而面积大得多,物产更丰富的西洲,却只有两家王府。
如今借着汉王府的这件事,朱瞻基一下子迁封七家王府到西洲,让西洲的王府增加到了九家,而南洲只留下了八家。
除了汉王府以外,其他的王府都乐不可支。谁都知道,在西洲不仅物产丰富,还有众多的昆仑奴,这可都是免费的劳力啊。
在大势面前,汉王府就是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只能吞下这颗苦果。
对大明百姓来说,这件事只是一件小事,迁封王府,还没有大学迁移重要。
到了下半年,每天的广播里都在关注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庆祝大明建国百年,各地的宗室,勋贵纷纷从各地回京,共庆大典。
除了他们,还有挑选出来的军中英雄代表,普通百姓代表,优秀官员代表,每个能回京参加庆典的代表,都是在各自领域有卓越贡献的。
他们的事迹,也受到了许多百姓的关注。
而朱瞻基也有些期待,他期待的不是庆典,而是那些许多年不曾见面的老人们……
(明天大结局,许多很久没有出现的人物,也会依次亮相,然后还有一个后记,想写一个全世界大部分都是华人的未来架空现代小说……)
(推荐朋友的两本书,一本是狗皇帝的《回到明朝当暴君》一万均订的大作,比我成绩好了几倍。另一本是老作者白色米饭的新书《首都是地球》,老作者,新作品,值得一看。)
在这些官员之外,大明有一群特殊的官员,兼具了府官和国官的职能,那就是王府长史司。
他们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即问长史。
但是,他们虽然兼具了府官和国官的功能,因为负责的权力范围比较狭窄,所以这些人不论在府官还是国官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而他们大多也是一些不得志的官员组成,属于官员层次的边缘人物。
特别是如今的大明分封,所有王府都封建海外,在王府任职,也就意味着他们远离权力中枢。
而他们这些人的上升空间有限,很多人一旦进入王府,这一辈子就很难再出这个系统。
所以他们很快就与王府形成了利益团体,把自己的利益跟王府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韩琮就是这样的一个官员,他从被分配到王府长史司,就已经绝了在仕途能继续发展的念头。
阖家从中洲来到了西洲,从一个正九品的典薄,能一直做到五品的左长史,除了时刻谨守官员本分,他也把自己的利益跟汉王府绑在了一起。
但是,身为一个聪明人,他很清楚以汉王府如今的行动,在很多地方已经犯了朝廷的忌讳。
眼看汉王府要倒霉,他不想跟汉王府一起沉沦下去,也是人之常情。
正月初一,在绝大多数人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快乐中的时候,韩琮来到了通政司汉州城衙门。
汉王朱见注还忙着接见家族成员,今日也疏忽了对韩琮的监督,以至于一直到第二天,还没有见到韩琮,才想起找他。
但是这个时候,不仅韩琮,就连他的家人也都被通政司的人员安排进了衙门内避难。
这个时候,朱见注才知道大事不妙,因为韩琮对汉王府的底细了解太深。
朱见注不顾影响,亲自带领了五百亲卫,包围了通政司衙门,想要让对方交出韩琮。
但是在这里的蔡康顶住了汉王的压力,坚持不肯交人。
与此同时,黄金城那边的朱见深和解云得到消息,立即发来了电报,要求朱见注立即撤兵。
朱见注很想鱼死网破,但是那些亲卫包围通政司衙门已经是冒了极大风险,绝不肯直接对通政司衙门动手。
看到连自己的亲卫都不肯动手,朱见注这个时候明白了过来,自己想要自立,根本就是一场梦。
大梦初醒的他不敢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当机立断,主动摘掉王冠,自缚双手,走进了汉州城布政司衙门。
在黄金城那里,还在等待消息的朱见深与解云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切。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原本很难处理的汉王府一事,只是因为长史的倒戈相向,如此轻易就化解了。
当天下午,他们顾不上在黄金城的其他安排,乘坐专列从黄金城抵达了清江口海军大营,随后乘坐快船前往汉州城。
正月初五一大早,以朱见深,彭时,解云为首,总督苏南为辅的朝廷大军抵达了汉州城。
除了汉王府以及与汉王府关系密切的少数人显得忧心忡忡,整个汉州城依旧还处于过年的欢庆之中。
汉王府剩下的其他人未尝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他们无一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这几天来,每天的广播里面都在宣扬朝廷稳定西洲的政策,对汉王府心怀不满,有心自立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并且对所有与汉王府亲密的士兵给予了严厉警告和宽容对待政策。
汉王府的人那些郡王就是心怀不满,他们也惊讶地发现,根本没有人愿意再跟在他们身后。
就连隶属于汉王府的奴隶和下人,这个时候也不敢再给汉王府服务。
对这样的结果,不仅给汉王府的人泼了一盆冷水,就连其他几家王府,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是以前,他们可能还有可能收买民心,但是在有了广播和无线电报之后,没有任何老百姓会被他们收买。
而且,就在正月初三,在应天府的陛下就已经让人发来了电报,并且在广播里面表示只查首恶,其余人等除非有违法乱纪之举,否则既往不咎。
这种舆论的宣传控制根本就不会让社会起太大的风浪,因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会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见深他们抵达以后,实际上就只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抚民心这两件事等着他们来做了。
虽然看似解云在这场风波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但是其实,他来到西洲之后,通过各方面的运作施压,让所有人不敢妄动,就已经是最大的功劳。
他们来到汉州城之后,朱见深在彭时的叮嘱下,并没有过多插手汉州城的事务,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抚其他王府上。
从南洲来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诺,以往谈定的合作,将在内务府的牵头下继续履行,不会损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实际上,这些王府出人,出钱,开发矿产,对朝廷有利,因为大头都是朝廷赚走了。
而汉州府的清查和安抚,依旧由解云负责。
有了韩琮的协助,他这几十年一直是汉王的心腹,对汉王府的大小事务,包括暗地里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务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违法乱纪的事务被清查了出来,所有参与其中的汉王府中伟大小王爷,不论是郡王还是镇国将军,一律被责令幽禁起来。
清查工作持续了一个月,汉王府的案例都写了几大本,总算将他们这几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盘算了一遍。
实际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汉王府这些年虽然有许多违规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则也不至于削爵,砍头。
他们大错也没有多少,主要是在私军数量,违法占地,还有利用朝廷劳役为汉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事情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对付汉王府,甚至根本不能当做违法的证据。
但是现在朱瞻基想要对付他们,又有韩琮这个人证,小问题也就变成大问题了。
朱见注最聪明的地方是他当机立断,见事不可为,就立即认输。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让朱瞻基找不到严惩汉王府的机会了。
二月十五,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所有的事情调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见深带着朱见注等一行,离开汉州府,前往京城面圣,等待圣裁。
三月二十,已经出行两年多的太孙朱见深,终于又返回了应天府。
而这个时候的应天府,却进入了大搬迁的热闹氛围之中。
正统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见应天府的城市越变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进行工业转移之后,颁布了教育转移法令。
原本在应天府,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大学,每所大学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
所以,光是在应天府,与大学相关的学子与教师数量,就有几十万人。
在夹江工业区进行大搬迁之后,现在大学也要迁出应天府,整个应天府,将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学不作改变,其他各种专业的院校,都迁出应天府。
比如国子监,这所大明原本的官员储备中心,就将转移到应天府,北平和长安,川中,以及武昌,广州这六大府城。
今后,凡是儒家学子,都只需就近进学,而不需要到应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将按照其主要职能,转移到全国各地。
而且,所有大学都不建设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离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处建校,减轻城市负担,形成独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与城市职能相关的专业,一律不允许建设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专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具优势,而且还是其他人看着也学不会的专业,所以这门专业依旧需要保密,并且不对外宣传。
一个化学专业,一个材料专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积累,即便是将化学原料卖给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这不像其他机械专业,大明即使保密,卖出了产品,其他人也能仿制。
所以对这两门学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迁出繁华的应天府,转移到偏远地方的小镇,对许多学子来说,是不乐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学都要迁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强力压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就连朱见深也不理解,为何要把帝国的未来栋梁之才,一个个安排到小镇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释是,在小镇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学生腐化,还能降低城市的负担。
这样的解释也让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要知道现在青楼鸡寨都还是合法产业,应天府的秦淮河,可都是这样的学子最喜欢去的场所,引发的争风吃醋现象层出不穷。
而,应天府也做出了一个例子,迁出了几十所大学,就减少了数十万人,应天府城市规模已经大的惊人,现在腾出来的位置,也让城市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这一举动却受到了三教的推崇,特别是儒教,以往的儒家传承,可都是在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中。
在小地方教学,能让学生专心就读,免受各种诱惑。
汉王朱见注与汉王府另四个有实证犯错的郡王被押解到京,就被朱瞻基责令幽禁在应天府王府,其职司皆由其子继承。
其他人都还好说,但是朱见注比朱见深还要年轻几岁,今年才二十六岁,他的儿子今年才七岁。
让一个七岁的孩子掌管偌大的汉王府,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其大权都被朱瞻基新任命的王府长史于克定控制。
于克定是于谦幼子,其人作风与于谦一样,油盐不进,强硬无比,有他在西洲,汉王府什么事都会受到朝廷掣肘。
而解云返回京城之后,面圣之际,就被朱瞻基擢升为内务府广储司正四品左司长。
广储司由御用监改置,掌各种物资储备,分配。而且左司长还有一重要职责,就是有监督银行金银调配之责。
这个位置虽然级别不算高,权力却很大,并且负责事务繁琐,很是能锻炼人。
而解云一上任,就面临一件重要事务,筹备大明百年庆典物资。
只要这次的庆典稳妥办下来,负责这件事的解云,肯定又会得到晋升。
而就在解云履任之时,已经年过七旬的议长解祯期向朱瞻基提出了辞呈。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同意,反而诚恳挽留,让他等庆典之后再辞职。
在百年庆典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候,解祯期这个议长在职,必定又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所以解祯期考虑再三,收回了辞呈。
五月,就在众人都以为汉王府的时间过去的时候,朱瞻基的最后一板子打了下来。
与汉王府合作开发西洲矿产的七家王府,被朱瞻基明令迁封西洲。
原本的南洲有十五家亲王府,这里还大部分都是荒漠地区,环境恶劣。
而面积大得多,物产更丰富的西洲,却只有两家王府。
如今借着汉王府的这件事,朱瞻基一下子迁封七家王府到西洲,让西洲的王府增加到了九家,而南洲只留下了八家。
除了汉王府以外,其他的王府都乐不可支。谁都知道,在西洲不仅物产丰富,还有众多的昆仑奴,这可都是免费的劳力啊。
在大势面前,汉王府就是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只能吞下这颗苦果。
对大明百姓来说,这件事只是一件小事,迁封王府,还没有大学迁移重要。
到了下半年,每天的广播里都在关注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庆祝大明建国百年,各地的宗室,勋贵纷纷从各地回京,共庆大典。
除了他们,还有挑选出来的军中英雄代表,普通百姓代表,优秀官员代表,每个能回京参加庆典的代表,都是在各自领域有卓越贡献的。
他们的事迹,也受到了许多百姓的关注。
而朱瞻基也有些期待,他期待的不是庆典,而是那些许多年不曾见面的老人们……
(明天大结局,许多很久没有出现的人物,也会依次亮相,然后还有一个后记,想写一个全世界大部分都是华人的未来架空现代小说……)
(推荐朋友的两本书,一本是狗皇帝的《回到明朝当暴君》一万均订的大作,比我成绩好了几倍。另一本是老作者白色米饭的新书《首都是地球》,老作者,新作品,值得一看。)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66828/233935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