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 第62节
推荐阅读:同班同学好像想上我(简)、脸盲怎么了,不脸盲轮得到你?(nph)、临时夫妻(nph)、绝对臣服姿态(女强制男h)、素女 (古言,1V1,高H)、不是哥哥也不是男妈妈(骨科)、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谁比谁能装(骨科H 破镜重圆)、【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他毕竟不是个蠢人,自然知道想让马跑得快,自然要给马儿多吃草。
如今他花出去的银子,日后出海有了收获之后,便能回报以更大的利益,甚至能翻个几十番几百番不止,这样大的好处,谁见了不眼红呢?
而且,他对国师也是颇为信赖,在知道这东西是国师拿出来的之后,就更加有信心了。
或许,这便是对方的意思呢?
其他几位大人自然也想到一块儿去了,原本还有些担忧出海航行是否太过冒险,也许会一无所获的他们,想到这一点之后,心中的担忧也减轻了几分。
此前,国师拿出来的东西没有不好的,每一样都是对孟朝极有用处,完全可以福泽子孙后代的好东西。
因此,这几位大臣仔细考虑过之后,便也同意了宣文帝的想法,准备筹措出海一事了。
这事情虽然极为重要,但也不是什么一时半会便能做成的,其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操办,人手也要逐渐招募培养起来,个中事宜还要他们好好考虑一番。
宣文帝和太子见他们很快同意了这一想法,并且揽下了这事宜之后,自己也是颇为喜悦,仿佛已经见到那些矿藏宝贝朝着自己招手的样子了。
秦杭在收到了国师的赠礼之后,又莫名其妙的得到了太子的奖赏,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得了两拨赏。
自己献上去的,难道是个什么极为珍贵的宝贝不成吗?
可是这也说不通呀,那番椒他也是知道的,不过是外形看上去怪异,有点意思罢了。味道却也不如何,极为辛辣,刺激性极强,连牲畜吃了都蹦来蹦去的发疯,也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毒性。
不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罢了,怎么竟然会有别的用处吗?
他这里想不明白,太子那里也没有多做解释。
毕竟出海一事暂时不能仔细同他分说,而这两天的调查中,太子也知道了,国师正是收了秦杭送来的番人那里得来的一盆番椒后,才把那副地图送进了宫中。
虽然他也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或许国师正是见到了这东西,联想到了海外还有那许多未曾被发现的好宝贝,才一时兴起拿出了那副地图来。
若真是如此,那秦杭实在是该被记上一功。
因此太子才派人封了一些礼送到了秦府,以示嘉奖,这其中的门门道道却不必说了。
姜虞却没有管那么多,毕竟她拿出这些东西,确实是想帮忙的。但是,若是旁人不重视,还将其放在一旁,束之高阁的话,她也不会有多生气。
反正她已经尽力了。
因此她便高高兴兴地让厨房摘下了几颗辣椒,做了一些用辣椒当佐料的炒菜出来,准备好好尝一尝这阔别许久的味道了。
作者有话说:
? 第89章
作为市舶司使的秦大人, 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不过与他那还不知发生了什么的二儿子相比, 他知道的就更多了。
毕竟筹措出海一事, 跟他所处的职位总是息息相关的,到时免不了会带上一些通晓海商海事的官员随行,还需要了解海上航行注意的各类事项, 包括招募一些经验丰富的船员工匠。
因此他虽然不清楚为什么陛下和诸位大人突然要准备出海,也没有亲眼见过那副神奇的地图, 但是他总是对这件事情有点了解的,也猜到了几分太子的意思。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这个儿子运气就是这么好, 东西意外得了国师看重, 不知怎么得又让陛下兴起了对海外的好奇之心,才会有今日的奖赏。
不过这事他也懒得和儿子细细说明, 不然的话, 这小子的尾巴可真的要翘到天上去了,而且知道这消息之后, 说不定还会央求他让自己也参与进去, 也想在其中混个名额进去。
他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估计还真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自己平日里虽然总是责骂他,但对这个小儿子不是不宠爱的。
要真是让他也兴起了随行出海的心思, 不说妻子会担心, 就连家里的老太太, 也要心疼死这个宝贝孙子了。
如今他还是能瞒就瞒,这段时间里得把这小子好好拘在家里, 让他静静心, 不要成日里想着跑出家去。
秦杭也不知道他父亲想了这么许多, 不过见父亲最近这段时日开始忙碌起来,心中自然也有了一些猜测,但反正不是他劳累,他也不管那么多了。
经此一遭之后,他就更理直气壮地同那些来往四处航行的海商番人们交谈了,其他人还真管不住这少爷,也只能任着他去。
家中女眷本也想劝告一两句,但是也知道老爷这次确实是因为儿子得了什么实惠,他又得了两份赏,因此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儿子到处乱跑感到担忧了。
或许这就是他的运道呢。
海商番人们这段时间也感受到了,似乎自己的东西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再像是以前那样,还需要自己拿着东西上门拉东扯西求个脸熟,混个人情了。
他们虽然对这其中缘由并不太清楚,但是谁都知道要好好把握这个时机,若是征得了其中哪位贵人的看重,以后自己来往行商就更方便了。
一些跟随船队前来的番僧也很高兴,只以为是自己的教义打动了此地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欣喜不已。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觉了,这些人似乎依然对自己的教派不太感兴趣,反倒是对船队带来的各种东西感到好奇。
不过这也不打紧,只要他们能有机会接触这些人,日后自然有机会将教义传播到每一处去的。
其他曾接触过这些外来教派的人,对此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他们国中可不缺各种教派,神灵信仰也不少,再者说,如今哪一位神灵,能比得上如今京城里那位国师呢?
其他人说的都是些死后转生,那都是来世的事情了,这种事情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可是国师如今给出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很多人家中已经领了之前朝廷发下来的粮种,并且按照了劝农官的宣传,用了最好的法子,费了最大的气力照料着。
如今虽然还不到收获的季节,但是看着田地里已经结出了不少穗,颗粒饱满的样子,他们也对这一季的收获自信极了,仿佛面前就能看见未来粮仓满载,吃饱穿暖的日子了。
而且,此前从西昌国得来的那些棉花,在农署里面那些农官的培育之下,如今他们已经试验出了较为合适的种植条件。
由于它需要在光照水源充足,热量丰富的地方才能有好的收成,孟朝境内也不过只有几处地方适宜种植。
因此,太子虽然有点失望,但还是下令让这些条件适宜的府道,尽量开辟出一些适合的耕地出来。
由于只是初次种植,并不会占用许多耕地,只用了一小部分,以做先行尝试。
毕竟农户们都是以田为生,每年就指望着地里的粮食收成,突然让他们全部种植一样东西,那也是极为不合理的,谁知道这东西能不能种得出来?有没有个好收成呢?就算有,种出来又能不能卖出去呢?
但是,等这一回种出来由官府收上去之后,他们尝到了甜头,自然愿意主动种植这些东西。
除此以外,一些家中不缺田地银钱的富人们知道这消息之后,也是闻风而动,主动求取了许多棉花种子,对他们来说这件事情总是不亏的。
就算这一回没能种出什么来,也不过亏了些粮食罢了,还能在大人面前讨个好露个脸,说不准还能让更上面的大人们知道自己的名字,如此岂不是两相抵消。
而且这东西得了朝廷看中,想必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要真是个好东西,那他们先人一步得了这东西,自然也能想办法赚钱来的。
毕竟对于他们这样的商人来说,闻风而动,那是正常的操作。很多巨贾正是因为消息灵通,头脑灵活,走在大多数人的前头,才能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要是没有这样搏一搏的心思,也不过只能守着如今的家财,做个守成之人罢了。
……
陈老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陈家生意做得极广,在这些地方自然也是有产业田地的,因而他们家也专门分出了一大片田地,用来种植棉花。
他们家涉及的行当也不少,布料酒楼,当铺银楼都有,不过因为女儿所研制出来的那些织机的缘故,陈家的产业开始逐渐偏重于纺织布匹。
这些日子里来,陈家开办了不少织房织室,效率提升了不少,可供应的布料也增加了许多。
在陈安如的推动下,陈家还招收了不少织娘女户。这东西他们占了个先,但也因为仿制难度不算大,因此他们陈家后来也就大大方方的将织机摆在店里,直接售卖了。
南边的纺织行业好似一下子就扩张了许多,很多商人都明白,这种新式的织机出现势必是会代替原有的东西,因而他们也相当迅速的买下了那些新式织机。
虽然如此,但是陈家这段日子以来开始扩张产业,手笔极大地开办了许多织室,又因为在京城这段时间以来,因国师的缘故,同一些达官贵人有了来往,得了许多订单,招收了许多新的织娘,俨然是南边布业的新贵了。
他的产业也得到了国师的认可,以及一部分资金支持。
陈老爷一向是个极会看人脸色,察言观色的人,自认为想明白姜虞的意思之后,便在南边很多地方都办了织室,并且在城中贴了招工告示,收了许多极擅纺织的织户。
这些人很多原本都是只在家中纺织,做些料子补贴生计罢了,然而这种新式织机的出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这使得市面上很多布料的价格都低了不少。
有一些家中贫寒的人买不起新式织机,便只能接受这价格了,另一些家中境况还好的,就顺势再买一台新的。
原本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事实,但是陈家布庄这段日子以来,极为阔绰地开办了许多织室,招收女工,工钱也不低,这让这些人都有些心动。
很多家境实在贫寒,如今做出来的布料又卖不上什么好价格的人,见到这消息,便很快打定了主意,要去布庄上做活。
这样的家庭可不讲究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人都要饿死了,那还能管那么多呢。
而且这都是在里边做事的,也算不得抛头露面,织室里做事的大多也都是女人们,环境倒也算让他们安心。
反倒是一些家境还算过得去的人家,对此心生犹豫,很多年纪较长的人是不大愿意去的,毕竟她们还有家庭需要照料,地里的庄稼或是蔬菜,都需要她看顾着,一家老小也离不得她。
不过他们也看着眼红,在知道还能把年纪小些的女孩送去当学徒,并且不收银子,等到对应的师傅认可她的能力可以独自做事之后,便需要留在布庄工作五年,这五年时间自然是算工钱的,但是工钱的的三成是要归布庄的。
这样大的便宜他们自然是要占的,毕竟以往他们要寻人教授这些东西,可是还要向师傅交银子的,如今有了这样不要钱的,他们自然是忙不迭的把家中女孩儿塞过去了。
反正当女孩学成之后,做事的那几年依然有工钱能拿回来的,如此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亏。
不过这也是那些对女孩还不错,家境还算过得去的人家才做的事,更多极为贫寒的人家是不愿意将家中可以做事的女孩送过去的。
这几年时间她留在家里还能忙前忙后,帮上许多忙,等时间差不多了,也就可以嫁出去了,何必要费那么三五年的时间,将她送去培养做织娘呢?
这些人目光并不长远,只能看到眼下少了一个劳动力,自然是不肯放手的。
这样的做法自然是姜虞提出来的,他在知道陈老爷做布料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便兴起了这个念头。
她自己也拿出了一些金银,用作支持,毕竟若是真的由一个商人来做这些事的话,那很多对于他来说其实都是亏本又吃力不讨好的。
而且她如今实在是不缺这些身外之物,还不如将它们都拿出去做点别的事好了。
? 第90章
虽然时日较短, 暂时还没看出什么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在很多人家心里, 将家中年纪尚小的女孩儿送去陈家布庄, 也算是一条好路子了。
毕竟有些女孩聪明伶俐,想必学上个几年,就能顺利学成, 届时就算需要给出头几年三成的工钱,但是这技术可是实实在在学到手里的, 日后还能凭借这能力找活干,总是有一项手艺傍身的。
而且陈家的条件也还算丰厚, 看得很多人都不由得心动, 有些人家甚至盘算着,让家里的老娘或是长女照顾家里, 妻子去布庄做事。
如此一来, 家里便能赚到更多的钱,有两个人能做事了。
总之, 这些人家都各有心思, 不一而足,但总是想着能从中得到最多的好处的。
不过那种性格强势又极为短视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人自然是不愿意家里女眷跑到外头去的,那算什么样子呢?到时都出去了, 还有谁能照看家里?那岂不是都乱了套了。
姜虞自然也知道会有这种情况, 但她能做的其实也很少, 毕竟在她看来,自己在这个世界恐怕待不了很久。
即便她现在的声名极盛, 若是强行下什么命令的话, 这里的百姓自然是会听从的, 但那也不过是一时之功。
如今她在还好,其他人或是因为畏惧崇敬她,对于姜虞的话,自然是言听计从的。但她要是离开了,也就相当于很多变法的人身死政消一般,留下的东西也很快会失了它原有的效力。
她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此地民众固有的观念,这些移风易俗往往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的。
在姜虞看来,她不过是这里的过客而已。
但即便如此,她也想留下点什么。因此,在知道陈老爷逐渐发展布匹生意,开设了许多织室的时候,她便联想到了近代纺织女工的兴盛。
她推动这些事情,愿意出钱雇佣有经验的织娘们教导学生,让各地知识多多雇佣有织机经验的女子,也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赚钱的出路。
毕竟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她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底气,才会在出嫁之后依附于夫家,即便挨了打受了骂也无处可去了。
如今这个机会,虽然比不上近现代那会儿能让很多年轻女子独立生活,但起码让这些女子有了一个赚钱的来源,这样在家中说话的分量也能重一些。
再退一步来说,也能改善她们在家中的境况,只凭着她们能赚钱这一点,想必家中也不会再那么为难她们了。
当然,这不过是姜虞所想的最好的一种情况了,其实当真实行下去,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是说不准的。
但这起码给了她们一种选择,即便自己过不了多久或许就要离开此地,她也不是什么真的神仙,不能保证这一定能影响到她们什么。但这段时间里,她总是会尽自己的力帮上一把的,日后的事,就留待日后再说。
如今他花出去的银子,日后出海有了收获之后,便能回报以更大的利益,甚至能翻个几十番几百番不止,这样大的好处,谁见了不眼红呢?
而且,他对国师也是颇为信赖,在知道这东西是国师拿出来的之后,就更加有信心了。
或许,这便是对方的意思呢?
其他几位大人自然也想到一块儿去了,原本还有些担忧出海航行是否太过冒险,也许会一无所获的他们,想到这一点之后,心中的担忧也减轻了几分。
此前,国师拿出来的东西没有不好的,每一样都是对孟朝极有用处,完全可以福泽子孙后代的好东西。
因此,这几位大臣仔细考虑过之后,便也同意了宣文帝的想法,准备筹措出海一事了。
这事情虽然极为重要,但也不是什么一时半会便能做成的,其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操办,人手也要逐渐招募培养起来,个中事宜还要他们好好考虑一番。
宣文帝和太子见他们很快同意了这一想法,并且揽下了这事宜之后,自己也是颇为喜悦,仿佛已经见到那些矿藏宝贝朝着自己招手的样子了。
秦杭在收到了国师的赠礼之后,又莫名其妙的得到了太子的奖赏,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得了两拨赏。
自己献上去的,难道是个什么极为珍贵的宝贝不成吗?
可是这也说不通呀,那番椒他也是知道的,不过是外形看上去怪异,有点意思罢了。味道却也不如何,极为辛辣,刺激性极强,连牲畜吃了都蹦来蹦去的发疯,也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毒性。
不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罢了,怎么竟然会有别的用处吗?
他这里想不明白,太子那里也没有多做解释。
毕竟出海一事暂时不能仔细同他分说,而这两天的调查中,太子也知道了,国师正是收了秦杭送来的番人那里得来的一盆番椒后,才把那副地图送进了宫中。
虽然他也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或许国师正是见到了这东西,联想到了海外还有那许多未曾被发现的好宝贝,才一时兴起拿出了那副地图来。
若真是如此,那秦杭实在是该被记上一功。
因此太子才派人封了一些礼送到了秦府,以示嘉奖,这其中的门门道道却不必说了。
姜虞却没有管那么多,毕竟她拿出这些东西,确实是想帮忙的。但是,若是旁人不重视,还将其放在一旁,束之高阁的话,她也不会有多生气。
反正她已经尽力了。
因此她便高高兴兴地让厨房摘下了几颗辣椒,做了一些用辣椒当佐料的炒菜出来,准备好好尝一尝这阔别许久的味道了。
作者有话说:
? 第89章
作为市舶司使的秦大人, 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不过与他那还不知发生了什么的二儿子相比, 他知道的就更多了。
毕竟筹措出海一事, 跟他所处的职位总是息息相关的,到时免不了会带上一些通晓海商海事的官员随行,还需要了解海上航行注意的各类事项, 包括招募一些经验丰富的船员工匠。
因此他虽然不清楚为什么陛下和诸位大人突然要准备出海,也没有亲眼见过那副神奇的地图, 但是他总是对这件事情有点了解的,也猜到了几分太子的意思。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这个儿子运气就是这么好, 东西意外得了国师看重, 不知怎么得又让陛下兴起了对海外的好奇之心,才会有今日的奖赏。
不过这事他也懒得和儿子细细说明, 不然的话, 这小子的尾巴可真的要翘到天上去了,而且知道这消息之后, 说不定还会央求他让自己也参与进去, 也想在其中混个名额进去。
他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估计还真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自己平日里虽然总是责骂他,但对这个小儿子不是不宠爱的。
要真是让他也兴起了随行出海的心思, 不说妻子会担心, 就连家里的老太太, 也要心疼死这个宝贝孙子了。
如今他还是能瞒就瞒,这段时间里得把这小子好好拘在家里, 让他静静心, 不要成日里想着跑出家去。
秦杭也不知道他父亲想了这么许多, 不过见父亲最近这段时日开始忙碌起来,心中自然也有了一些猜测,但反正不是他劳累,他也不管那么多了。
经此一遭之后,他就更理直气壮地同那些来往四处航行的海商番人们交谈了,其他人还真管不住这少爷,也只能任着他去。
家中女眷本也想劝告一两句,但是也知道老爷这次确实是因为儿子得了什么实惠,他又得了两份赏,因此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儿子到处乱跑感到担忧了。
或许这就是他的运道呢。
海商番人们这段时间也感受到了,似乎自己的东西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再像是以前那样,还需要自己拿着东西上门拉东扯西求个脸熟,混个人情了。
他们虽然对这其中缘由并不太清楚,但是谁都知道要好好把握这个时机,若是征得了其中哪位贵人的看重,以后自己来往行商就更方便了。
一些跟随船队前来的番僧也很高兴,只以为是自己的教义打动了此地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欣喜不已。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觉了,这些人似乎依然对自己的教派不太感兴趣,反倒是对船队带来的各种东西感到好奇。
不过这也不打紧,只要他们能有机会接触这些人,日后自然有机会将教义传播到每一处去的。
其他曾接触过这些外来教派的人,对此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他们国中可不缺各种教派,神灵信仰也不少,再者说,如今哪一位神灵,能比得上如今京城里那位国师呢?
其他人说的都是些死后转生,那都是来世的事情了,这种事情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可是国师如今给出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很多人家中已经领了之前朝廷发下来的粮种,并且按照了劝农官的宣传,用了最好的法子,费了最大的气力照料着。
如今虽然还不到收获的季节,但是看着田地里已经结出了不少穗,颗粒饱满的样子,他们也对这一季的收获自信极了,仿佛面前就能看见未来粮仓满载,吃饱穿暖的日子了。
而且,此前从西昌国得来的那些棉花,在农署里面那些农官的培育之下,如今他们已经试验出了较为合适的种植条件。
由于它需要在光照水源充足,热量丰富的地方才能有好的收成,孟朝境内也不过只有几处地方适宜种植。
因此,太子虽然有点失望,但还是下令让这些条件适宜的府道,尽量开辟出一些适合的耕地出来。
由于只是初次种植,并不会占用许多耕地,只用了一小部分,以做先行尝试。
毕竟农户们都是以田为生,每年就指望着地里的粮食收成,突然让他们全部种植一样东西,那也是极为不合理的,谁知道这东西能不能种得出来?有没有个好收成呢?就算有,种出来又能不能卖出去呢?
但是,等这一回种出来由官府收上去之后,他们尝到了甜头,自然愿意主动种植这些东西。
除此以外,一些家中不缺田地银钱的富人们知道这消息之后,也是闻风而动,主动求取了许多棉花种子,对他们来说这件事情总是不亏的。
就算这一回没能种出什么来,也不过亏了些粮食罢了,还能在大人面前讨个好露个脸,说不准还能让更上面的大人们知道自己的名字,如此岂不是两相抵消。
而且这东西得了朝廷看中,想必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要真是个好东西,那他们先人一步得了这东西,自然也能想办法赚钱来的。
毕竟对于他们这样的商人来说,闻风而动,那是正常的操作。很多巨贾正是因为消息灵通,头脑灵活,走在大多数人的前头,才能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要是没有这样搏一搏的心思,也不过只能守着如今的家财,做个守成之人罢了。
……
陈老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陈家生意做得极广,在这些地方自然也是有产业田地的,因而他们家也专门分出了一大片田地,用来种植棉花。
他们家涉及的行当也不少,布料酒楼,当铺银楼都有,不过因为女儿所研制出来的那些织机的缘故,陈家的产业开始逐渐偏重于纺织布匹。
这些日子里来,陈家开办了不少织房织室,效率提升了不少,可供应的布料也增加了许多。
在陈安如的推动下,陈家还招收了不少织娘女户。这东西他们占了个先,但也因为仿制难度不算大,因此他们陈家后来也就大大方方的将织机摆在店里,直接售卖了。
南边的纺织行业好似一下子就扩张了许多,很多商人都明白,这种新式的织机出现势必是会代替原有的东西,因而他们也相当迅速的买下了那些新式织机。
虽然如此,但是陈家这段日子以来开始扩张产业,手笔极大地开办了许多织室,又因为在京城这段时间以来,因国师的缘故,同一些达官贵人有了来往,得了许多订单,招收了许多新的织娘,俨然是南边布业的新贵了。
他的产业也得到了国师的认可,以及一部分资金支持。
陈老爷一向是个极会看人脸色,察言观色的人,自认为想明白姜虞的意思之后,便在南边很多地方都办了织室,并且在城中贴了招工告示,收了许多极擅纺织的织户。
这些人很多原本都是只在家中纺织,做些料子补贴生计罢了,然而这种新式织机的出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这使得市面上很多布料的价格都低了不少。
有一些家中贫寒的人买不起新式织机,便只能接受这价格了,另一些家中境况还好的,就顺势再买一台新的。
原本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事实,但是陈家布庄这段日子以来,极为阔绰地开办了许多织室,招收女工,工钱也不低,这让这些人都有些心动。
很多家境实在贫寒,如今做出来的布料又卖不上什么好价格的人,见到这消息,便很快打定了主意,要去布庄上做活。
这样的家庭可不讲究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人都要饿死了,那还能管那么多呢。
而且这都是在里边做事的,也算不得抛头露面,织室里做事的大多也都是女人们,环境倒也算让他们安心。
反倒是一些家境还算过得去的人家,对此心生犹豫,很多年纪较长的人是不大愿意去的,毕竟她们还有家庭需要照料,地里的庄稼或是蔬菜,都需要她看顾着,一家老小也离不得她。
不过他们也看着眼红,在知道还能把年纪小些的女孩送去当学徒,并且不收银子,等到对应的师傅认可她的能力可以独自做事之后,便需要留在布庄工作五年,这五年时间自然是算工钱的,但是工钱的的三成是要归布庄的。
这样大的便宜他们自然是要占的,毕竟以往他们要寻人教授这些东西,可是还要向师傅交银子的,如今有了这样不要钱的,他们自然是忙不迭的把家中女孩儿塞过去了。
反正当女孩学成之后,做事的那几年依然有工钱能拿回来的,如此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亏。
不过这也是那些对女孩还不错,家境还算过得去的人家才做的事,更多极为贫寒的人家是不愿意将家中可以做事的女孩送过去的。
这几年时间她留在家里还能忙前忙后,帮上许多忙,等时间差不多了,也就可以嫁出去了,何必要费那么三五年的时间,将她送去培养做织娘呢?
这些人目光并不长远,只能看到眼下少了一个劳动力,自然是不肯放手的。
这样的做法自然是姜虞提出来的,他在知道陈老爷做布料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便兴起了这个念头。
她自己也拿出了一些金银,用作支持,毕竟若是真的由一个商人来做这些事的话,那很多对于他来说其实都是亏本又吃力不讨好的。
而且她如今实在是不缺这些身外之物,还不如将它们都拿出去做点别的事好了。
? 第90章
虽然时日较短, 暂时还没看出什么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在很多人家心里, 将家中年纪尚小的女孩儿送去陈家布庄, 也算是一条好路子了。
毕竟有些女孩聪明伶俐,想必学上个几年,就能顺利学成, 届时就算需要给出头几年三成的工钱,但是这技术可是实实在在学到手里的, 日后还能凭借这能力找活干,总是有一项手艺傍身的。
而且陈家的条件也还算丰厚, 看得很多人都不由得心动, 有些人家甚至盘算着,让家里的老娘或是长女照顾家里, 妻子去布庄做事。
如此一来, 家里便能赚到更多的钱,有两个人能做事了。
总之, 这些人家都各有心思, 不一而足,但总是想着能从中得到最多的好处的。
不过那种性格强势又极为短视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人自然是不愿意家里女眷跑到外头去的,那算什么样子呢?到时都出去了, 还有谁能照看家里?那岂不是都乱了套了。
姜虞自然也知道会有这种情况, 但她能做的其实也很少, 毕竟在她看来,自己在这个世界恐怕待不了很久。
即便她现在的声名极盛, 若是强行下什么命令的话, 这里的百姓自然是会听从的, 但那也不过是一时之功。
如今她在还好,其他人或是因为畏惧崇敬她,对于姜虞的话,自然是言听计从的。但她要是离开了,也就相当于很多变法的人身死政消一般,留下的东西也很快会失了它原有的效力。
她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此地民众固有的观念,这些移风易俗往往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的。
在姜虞看来,她不过是这里的过客而已。
但即便如此,她也想留下点什么。因此,在知道陈老爷逐渐发展布匹生意,开设了许多织室的时候,她便联想到了近代纺织女工的兴盛。
她推动这些事情,愿意出钱雇佣有经验的织娘们教导学生,让各地知识多多雇佣有织机经验的女子,也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赚钱的出路。
毕竟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她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底气,才会在出嫁之后依附于夫家,即便挨了打受了骂也无处可去了。
如今这个机会,虽然比不上近现代那会儿能让很多年轻女子独立生活,但起码让这些女子有了一个赚钱的来源,这样在家中说话的分量也能重一些。
再退一步来说,也能改善她们在家中的境况,只凭着她们能赚钱这一点,想必家中也不会再那么为难她们了。
当然,这不过是姜虞所想的最好的一种情况了,其实当真实行下去,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是说不准的。
但这起码给了她们一种选择,即便自己过不了多久或许就要离开此地,她也不是什么真的神仙,不能保证这一定能影响到她们什么。但这段时间里,她总是会尽自己的力帮上一把的,日后的事,就留待日后再说。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70897/251235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