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推荐阅读:[足球同人] 伴你高飞、临时夫妻(nph)、永远也会化雾(1v1)、劣评(骨科1v2)、末世之娇娇女也凶猛、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小梨花(校园h1V1)、珀迪达之雾【简】、色情女大绝赞直播进行中!(NPH)、木槿烟云、
朱淑娖自然是不会理会朱淑婒的求饶,两人玩笑一会儿,才在旁人含笑的目光下,又重新和起了馅。
杨太后看了一眼说说笑笑的众人,笑着道:“哀家记得马喀塔和丽塔都喜欢吃咸的吧。”
正在帮杨太后打下手的马喀塔忙回话道:“太后记得没错,臣妾和妹妹都喜欢吃咸味的东西。”
杨太后对于马喀塔和丽塔这两来自草原的双姝还是很喜欢的,这两丫头一直以来都本本分分的过日子,比之那两喜欢作妖的李姓姐妹好得不能再好,所以杨太后也乐得给她们脸面,也和颜悦色的道。“那一会儿别忘了也和点咸的肉馅做月饼馅儿。”
“那臣妾就先在这儿谢太后的恩典,等一会儿月饼出笼了先吃。”
杨太后噗嗤一笑,正准备继续说笑几句时,一直跟着朱慈燐伺候的王体乾居然急匆匆的跑来,尖着嗓子道。
“两位太后娘娘,陛下有请,有要事相商。”
居然叫了两宫太后一起去坤宁宫,想来事情定然很重要且与慈安太后有关。
杨太后眸中幽光一闪,却是不动声色的上前,对着愣住了的慈安太后道。“姐姐,走吧,别让皇帝等急了。”
慈安太后回过神,却仍然显得有些心神不灵的和杨太后一起坐上凤撵,往乾清宫而去。就这样,抬着凤撵的小太监们一路小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下了凤撵,步入乾清宫后,杨太后一看到坐着的朱慈燐,就觉得他的脸色有几分难看,不免有些凝重的问:
“皇帝你这么急匆匆的叫我哀家和你张母后来,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o(* ̄︶ ̄*)o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两位母后, 先看过这折子再说!”
朱慈燐将半摊在案桌上的折子合上, 递给了杨太后。杨太后一瞧,先是诧异的挑了挑眉,然后却什么话也没说、不发一语的将折子递给了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忐忑不安的接过, 一瞧之下忍不住变了脸色。
原来,这折子乃是御史台言官们一起上书的弹劾奏章。奏章中弹劾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慈安太后。弹劾奏章中说,慈安太后立身不正,整日只知礼佛、却忘了约束族人,让张氏族人仗着皇亲国戚之势人诳财虐民,每征子钱,夺人田宅子女。
杨太后琢磨着,估计这回张嫣的娘家人闹得太过分, 不然朱慈燐也不会摆出一副为难的模样, 请了两宫太后一起到来。杨太后心想,朱慈燐估计打着让自己压阵、迫使张嫣不得不当面表态的主意。
这兔崽子不愧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 可越来越会算计人了。这不,明知是计,她这个当娘的也会站到他这一边, 而不是站在张嫣这一边。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谁让朱慈燐是她的亲儿子, 而张嫣、说穿了不过是从丈夫早死后、相处才逐渐和谐之人罢了,讲真虽说相处久了、有那么一分感情,但比起对于亲儿子朱慈燐,那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杨太后一瞬间思绪万千, 却依然没吭声的在一旁宫娥端来的软凳上落了座,待慈安太后焦躁的看向她时,杨太后才开口道。
“姐姐别急,皇帝是明白事理的,万万不会将本与你无关的事扣在你身上。”不说其他,单凭慈安太后身上还挂着嫡母之名,朱慈燐就不能对慈安太后和张家相提并论。如今他摆出一副为难之急的样子,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把控事情走向而已。
杨太后叹了一口气,继续宽慰慈安太后道。“我和你做了几十年的姐妹,知你本性、也知你一进宫就甚少与宫外的家眷有交集。张家族人犯事着实与你无关,你且放宽心吧。皇帝是万万不会让张家族人牵扯到你的。”
“我倒不是怕张家犯事的族人牵扯到我,而是怕陛下顾忌我,手下留情、放那坏了张家名声的族人一马。”
“放一马不好吗!”朱慈燐突然笑着道。“毕竟是张母后的族人啊。”
慈安太后深深的看了朱慈燐一眼,道:“请陛下严惩犯事之人,不要顾忌哀家和他们有亲而轻拿轻放。家父本是小小员外,进封承恩公,已是得蒙天恩,却不知约束族人、导致民愤汹涌、御史台大夫一起上书呈言,实该严惩。”
朱慈燐默了一下,却是轻笑着道:“张母后深明大义,儿臣佩服。也请张母后放宽心,别为族人不肖之人伤心动怒。”
“放心好了,张母后不会伤心动怒的。”
慈安太后淡淡一笑,随后以还要主持祭祀工作,告辞离开乾清宫。慈安太后走后,乾清宫只剩朱慈燐和杨太后二人,一时之间两人都没开口,倒显得整个大殿庄严而静谧。
过了好一会儿,杨太后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其实今日你大可不必这么试探你张母后的。”
朱慈燐笑着道:“儿臣知道。”
杨太后:“你突然来了这么一手,可是出了什么哀家不知道的事儿。”
“不愧是母后,只一猜就猜到了大概。”朱慈燐收了笑容,仍显稚嫩的脸蛋上浮现出一抹严肃。“儿臣记得母后曾说过杨家的人都死了,可前不久儿臣收到了消息说,母后的生父杨老爷子出现了张家宅院里。”
朱慈燐将事情细细一说,杨太后当即就眯起了眼睛、不发一语。多久了,好像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听到自己那宠妾灭妻的便宜父亲的消息了,久得她以为他包括其他杨家人真的都死了,没想到……
他突然蹦跶出来,是不甘心身为国丈却连应得的承恩国公的身份也没啊!
她这个没心没肺的女儿尚且连丈夫去世都没多大的伤感,何况是只存在记忆中的便宜父亲呢!
呵呵,只能说真心想多了。
杨太后冷笑数声:“皇帝你是知道哀家不认杨家人的原因的。”
当初她尚且可以借用魏忠贤的力量、将自己变成父母双亡、和弟弟相依为命的孤儿,现在亦可利用手中掌控的力量要了杨家所有人的命。当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不过是没有犯到她手上且杨家人不确定那母凭子贵、一步登天、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就是原本被他们欺辱、赶出家门的小可怜罢了。
而现在……
居然和张家有所牵扯这事,真的惹到她了。
杨太后眼中闪过一抹噬血的光芒,她冷冷的笑着,一字一顿的道。“母后和你舅舅可是父母双无的孤儿,除了你舅舅,皇帝你和你两个姐姐,母后可没了什么其他的亲人。”
所以这是…趁机将杨家人连同张家一起处理的意思。
果真是她的母后,这恩怨分明的性格,真心强势到了极点。
“母后,儿臣明白母后的意思,会如母后之意将此事处理干净的。”
正好朱慈燐也没有认外公的打算,也就按照原本的打算处理此事。就这样过了本该热热闹闹、如今却仍显冷清的中秋佳节,到了第二日,朱慈燐便明锦衣卫将利用皇亲国戚身份诳财虐民、夺人田宅子女的张家人革去功名、全族除张嫣生父外全投放到了昭狱,而与张家勾勾搭搭、不知密谋什么的杨家人也在其中。
得知除杨老爷子之外的杨家人跟张家人在昭狱做了邻居,杨太后心情甚好的去见了被安置在明达在京别院的杨老爷子。面对杨老爷子愤怒不解和悲伤,杨太后突然笑靥如花的问:
“早知今日,你可曾后悔听了你那继夫人之言,就将哀家和弟弟以及娘亲赶出了家门。”
杨老爷子诺诺不敢言,而杨太后却是越笑越开心。她笑着道:
“肯定后悔了,因为你一直看不上的女儿,居然甚有福气,生了一对祥瑞不说,更母凭子贵登上的太后的宝座。要是你当初没有赶娘亲和我们母子三人出家门,说不定你杨家就和张家一样光耀门楣,有了承恩公的爵位,更正式成了名门望族。
可惜啊,哀家是狠心之人。宁愿要一个孤儿身份,也不愿意要一个不慈的父亲。所以即使你是哀家亲生父亲又怎么样,哀家是不会让没有明哥儿在的杨家享受一分一毫由哀家带来的好处。没有明哥儿在的杨家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毁灭。杨老爷子你应该感到庆幸,庆幸你是哀家的亲生父亲。所以哀家才会留你一命,并让你颐养天年。”
至于那从小妾变成的继夫人以及她所生的子嗣,就跟着杨家一起灰飞烟灭。谁让他们不蜷缩起尾巴安安分分的做人,而非要奢望不该他们拥有的东西、和张家人搅和到一起呢。所以由此结果,只能说他们活该!
说了一长串话,自觉得心情舒畅的杨太后懒得再看杨老爷子灰白的脸色,吩咐魏氏别庄的仆奴好好的照顾杨老爷子后,杨太后转而直接回了宫,与正在批阅奏折的朱慈燐说了这事。
“就让他这一辈子在别庄好好的待着吧。你舅舅认不认他是你舅舅的事儿,反正哀家生性凉薄,是万万不会认他的。”她能留他一命都是看在血缘的份上,真让认了他,不是就承认了其国丈的身份吗。杨太后只要一想到这事儿,就别提有多糟心了。
“张老爷子卸了承恩公爵位,就返还其家产吧。毕竟他是正正经经的国丈,说起来你也要叫他一句外公。”
“儿臣知道啊,所以才没将张老爷子一起下了昭狱啊!”朱慈燐有些头疼的揉揉太阳穴道。“儿臣自认儿臣已经网开一面,放张家一马了,怎么张家人还打着让慈安太后说情、重新发落的主意。”
一听这抱怨,杨太后便立马猜到了张家人估计不私心,想法子见了慈安太后,向她哭诉求饶。只不过慈安太后是个聪明人,不会为了并不亲近的族人而枉顾国法、所以在得知张老爷子还好好的时,便闭门谢客,越发的深居简出起来。也只有她,为了替原身出一口气,而选跑到杨老爷子的面前,一通挤兑不说,还遗憾未能就此气死杨老爷子。
想到此处,杨太后忍不住露出一抹似笑非笑。杨太后盯着朱慈燐的眼睛,认真的说道。“张家人这么做,不过是还保有一丝皇帝会开恩、轻拿轻放的幻想罢了。看来要尽快将此事妥善处理好,免得张家女眷再闹到你张母后的面前,要是因此害得你张母后生病了,那就太不好了。”
什么不好,无非是名声上罢了!
朱慈燐点点头,表示明白。随后便将此事揭过,转而嬉皮笑脸的亲自将说自己乏了的杨太后送回慈宁宫。
作者有话要说: 大概还有十章完结,么么哒~~~争取尽快写完!
☆、第一百一十七章
泰昌十一年这一年, 除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时出了张家人做的糟心事以至于牵扯出杨太后生父尚在的事外, 就没其他旁的、惹人心烦的事了。待到了泰昌十二年,朱慈燐正式满十四岁时,杨太后已经将大部分的朝事都交政给朱慈燐自己处理, 除了一些重大的事务,杨太后很少再过问朝政决策!
泰昌十二年一月,陕山甘三省巡抚联名上书奏明:今年大旱,恐蝗灾大面积降临。
接到奏章后,朱慈燐先去了一趟慈宁宫,询问过杨太后的意见后,便回了乾清宫召见六部尚书,命户部尚书提前确定准备好赈灾需要的粮草, 又命工部们根据陕山甘三省地形绘画水利工程图纸, 好广掘水渠,蓄水引用地下水以做饮用灌溉!
工部尚书犹豫片刻, 出言询问道。“请问陛下,是否下旨让吏部官员征集劳役。”
“征什么劳役。每年从外国人手中买的奴隶还不够陕山甘三省大修水利工程。”朱慈燐利眼一竖,那越渐成熟的脸庞透出一种独属于帝王的霸气。他只是轻描淡述, 却让工部尚书开始胆战心惊, 一慌之下工部尚书忙讨饶道。
“是老臣忘了。将每年陆陆续续从外国人手中买的奴隶征集起来, 人数绝对足够陕山甘三省顺利修渠挖坝。不过事有轻重缓急,修渠挖坝也要分个先后,不如先集中人手在重旱区修建。”
“你依所言倒也可以,就依卿之所见吧。”他作为帝王, 只起到一个总揽大局的作用就好了,怎么调派人手、自有工部的官员来进行。
由于这年代人力物力有限,在陕山甘三省广修渠挖坝大概要费个几年的时间,所以交代了工部尚书几句,朱慈燐便没有在关注陕山甘三省干旱之事,转而将目光狠狠的对准了辽东。
因为多年来的修生养息,满清鞑子到恢复了一点点生气。不过由于杨太后对他们防备过甚,一直严令辽东守军不许放一位大明商人与满清通商,也一直严令保持坚壁清野之策不变。所以一直对大明窥探心不死的满清鞑子、只能采取袭击边陲小镇的策略来试探大明的底线。
不管是杨太后垂帘听政时所掌控的大明还是朱慈燐亲政后所执掌的大明,都对满清鞑子痛恨不已,因此满清鞑子这一试探底线的小动作直接就捅了两尊大佛的心窝子。他妈没主动打你就算了,恢复了一点实力就敢捻虎须,这是打量着大明好欺负不成。
认为此时兵力已然全胜满清鞑子的两尊大佛私下商议了一番,然后在满洲鞑子袭击边睡小镇试探底线后没多久,驻守在辽东的兵马大元帅明达就收到了杨太后和朱慈燐分别所下的懿旨、圣旨——“打,狠狠的打。”于是随着太后懿旨、皇帝圣旨的下发,决定满清今后命运的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泰昌十二年六月八日,朱慈燐下令限制题奏字数为六百五十字,兵、刑、钱、谷事不在此例。
七月初八,全国大旱,江淮一带夏飞蝗蔽天,导致粮食颗粒无收。朱慈燐下令户部出资百万,从殖民美洲的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应急粮食,救济江淮百姓。
出了这种意外的天灾,已经心具对外扩充殖民之雄心壮志的朱慈燐对据说土壤都是黑色的、肥沃辽阔的辽西之地(指建州)更加垂涎不已,对满清鞑子用兵也越发用心。至于对外,不用杨太后背后挑唆,朱慈燐便野心勃勃的加入了瓜分美洲的列强当中。
于是在据朱慈燐在美洲加利福尼亚修建了皇家私家林园后,朱慈燐又出钱在印第安土著手中买下了德克萨斯州,在那儿广建牧场、农场,依靠愈发繁荣、昌盛的海运给大明源源不断的供应农产肉食。
因着在外有了一个大粮仓,倒也大大的缓解了天灾所给大明百姓带来的影响。经此一事,很多大明百姓不再觉得故土难离,他们响应礼部授杨太后之意宣布的对外移民政策,坐着大型的海船,将根渐渐的扎在了大洋彼岸。直至泰昌十四年,朱慈燐正式亲政之时,大明对外移民人口已达到了百万之最。其中虽然有国破满洲后、对将士论功行赏之时,多将对外殖民占领的土地作为赏赐的田地,但不得不说,此举极的促进了对外移民。
泰昌十三年4月,大旱持续,吴江一带年久不雨,飞蝗蔽天。当地官员下令百姓广而捕之,却不知为何飞蝗仍然与日俱增。
如此重大的灾难一起,民间居然有不法商贩趁机哄抬米价、大发国难财。赈灾粮草未运至时,米价已高达每石四枚一元银龙币。此消息上达天听后,引得杨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厂卫出动,将不法商贩一一斩杀,并再开国库、调拨粮草百万,成功将米价打压回了灾前一分银龙币一石的价格,并各地设厂施粥,有好事官员统计了一下人数,每日到各地粥棚者,日人数达千万。
泰昌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日全食。
六月初,吴江一带灾害缓解后,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大旱,蝗虫起。当时山东等省连岁告灾,给事中左懋等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李青山遂率领民众起义,阻断漕运,明廷大震。
“到底怎么又闹出饥民作乱之事。”杨太后冲着锦衣卫统领袁侯山厉声道。“查,给哀家好好的查。如果事出有因,哀家必让闹出此事之人生不如死。”
却原来自泰昌十二对满清宣战起,到如今泰昌十三年,山东、河南等省连年大旱,蝗灾严重,农田欠收,瘟疫流行。因为朝廷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与满清的交战上,地方官员对灾情的应对有些玩忽职守,隐而不报,以至于农民大饥,饿殍载道,尸体盈野,激起了不少的民愤。
李青山出身农民,屠宰为业,因帮助饥民买粮而与屯粮不售的奸商发生争执,失手将其账房先生打死。因为奸商买通了当地官差,走投无路的李青松干脆心一狠,聚众数千人起义,自称“渠魁”。李青山本被逼起义,应该很好招抚。杨太后这么一想,便稍微放下心,转而下令严惩山东、河南等省官员。
杨太后本打算准备将山东、河南等省官员一溜的清理过后,才着手处理新窜出来的造反头子李青山。没曾想,还未有所动作呢,返京准备继职的周延儒向朱慈燐提出一个诱捕李青山的计划。
朱慈燐不明缘由,却也没有听了周延儒的意见就冲动行事,反而询问杨太后原本打算如何。拜大明厂卫出色的情报能力所赐,杨太后没几天就查到了周延儒在乘船从宜兴沿运河北上途径梁山遇到了李青山,李青山谒见意欲由其传话朝廷,接受招安。周延儒当时满口答应,回京却单独面见朱慈燐…提出所谓的诱捕计划。
杨太后本就不喜周延儒的为人,这才打发他外放任职,如今周延儒一回京就做出如此言而无信之事,更让杨太后厌恶不已。
“哀家本来打算处理完了山东、河南等省的官员就招安李青山,没曾想李青山早有归顺之意,幸好厂卫查明,才没让周延儒坏了此事。”
“朕明白母后的意思。李青山反叛朝廷本事出有因,当以招抚为主。朕这就下令卢爱卿亲自前往梁山招降李青山。”朱慈燐挥笔写下圣旨后,想了想又问杨太后说道。“看来周延儒此人不能重用了。”
“那就把他放在翰林院,平时远着就行。”杨太后饮了一口茶水,却是话锋一转,笑着道。“汤若望将修好的旧琴连同另一件外国进献的乐器一起献给了三郎,三郎打算给这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什么赏赐呢!”
“徐公(徐光启)曾说过他是一位大才,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渊博,朕深以为然,不如就赐个光禄大夫的身份,让其协助钦天监编著历法吧。”
“三郎是大明的帝王,这些事儿看着办就行,母后之所以有此一问,不过是好奇罢了。”杨太后顿了顿,又道。“目前赈灾的这些事儿自有母后管着,你就放宽心、跟紧辽东战事,要知道此战不止关乎满洲鞑子今后命运如何,也关乎大明今后国运,所以此战必须胜不可败。”
“母后,三郎懂你的意思。”朱慈燐一脸正色的道。“内政方面就劳母后多费点心思了。”
此次谈话后第二天,杨太后以太后之尊告谕户部、都察院:直省告饥,而畿辅、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又有百姓茹土食菜,并无菜色,且剜肉爨骨,殣以泽量,言之堕泪,哀家怜百姓之苦,特开国库,从外广买粮食,以赈济受灾百姓,至于聚众作乱人,哀家已查出事出有因,逐决定既往不咎,此示朝廷宽容。
此谕召一出,先不提已经得到了安置的灾民是如何的感恩戴德,李青山一众听闻此谕召后,立马归降。杨太后见过李青山后,觉得他人还算不错,便将他交给了准驸马李定国□□。
杨太后看了一眼说说笑笑的众人,笑着道:“哀家记得马喀塔和丽塔都喜欢吃咸的吧。”
正在帮杨太后打下手的马喀塔忙回话道:“太后记得没错,臣妾和妹妹都喜欢吃咸味的东西。”
杨太后对于马喀塔和丽塔这两来自草原的双姝还是很喜欢的,这两丫头一直以来都本本分分的过日子,比之那两喜欢作妖的李姓姐妹好得不能再好,所以杨太后也乐得给她们脸面,也和颜悦色的道。“那一会儿别忘了也和点咸的肉馅做月饼馅儿。”
“那臣妾就先在这儿谢太后的恩典,等一会儿月饼出笼了先吃。”
杨太后噗嗤一笑,正准备继续说笑几句时,一直跟着朱慈燐伺候的王体乾居然急匆匆的跑来,尖着嗓子道。
“两位太后娘娘,陛下有请,有要事相商。”
居然叫了两宫太后一起去坤宁宫,想来事情定然很重要且与慈安太后有关。
杨太后眸中幽光一闪,却是不动声色的上前,对着愣住了的慈安太后道。“姐姐,走吧,别让皇帝等急了。”
慈安太后回过神,却仍然显得有些心神不灵的和杨太后一起坐上凤撵,往乾清宫而去。就这样,抬着凤撵的小太监们一路小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下了凤撵,步入乾清宫后,杨太后一看到坐着的朱慈燐,就觉得他的脸色有几分难看,不免有些凝重的问:
“皇帝你这么急匆匆的叫我哀家和你张母后来,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o(* ̄︶ ̄*)o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两位母后, 先看过这折子再说!”
朱慈燐将半摊在案桌上的折子合上, 递给了杨太后。杨太后一瞧,先是诧异的挑了挑眉,然后却什么话也没说、不发一语的将折子递给了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忐忑不安的接过, 一瞧之下忍不住变了脸色。
原来,这折子乃是御史台言官们一起上书的弹劾奏章。奏章中弹劾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慈安太后。弹劾奏章中说,慈安太后立身不正,整日只知礼佛、却忘了约束族人,让张氏族人仗着皇亲国戚之势人诳财虐民,每征子钱,夺人田宅子女。
杨太后琢磨着,估计这回张嫣的娘家人闹得太过分, 不然朱慈燐也不会摆出一副为难的模样, 请了两宫太后一起到来。杨太后心想,朱慈燐估计打着让自己压阵、迫使张嫣不得不当面表态的主意。
这兔崽子不愧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 可越来越会算计人了。这不,明知是计,她这个当娘的也会站到他这一边, 而不是站在张嫣这一边。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谁让朱慈燐是她的亲儿子, 而张嫣、说穿了不过是从丈夫早死后、相处才逐渐和谐之人罢了,讲真虽说相处久了、有那么一分感情,但比起对于亲儿子朱慈燐,那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杨太后一瞬间思绪万千, 却依然没吭声的在一旁宫娥端来的软凳上落了座,待慈安太后焦躁的看向她时,杨太后才开口道。
“姐姐别急,皇帝是明白事理的,万万不会将本与你无关的事扣在你身上。”不说其他,单凭慈安太后身上还挂着嫡母之名,朱慈燐就不能对慈安太后和张家相提并论。如今他摆出一副为难之急的样子,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把控事情走向而已。
杨太后叹了一口气,继续宽慰慈安太后道。“我和你做了几十年的姐妹,知你本性、也知你一进宫就甚少与宫外的家眷有交集。张家族人犯事着实与你无关,你且放宽心吧。皇帝是万万不会让张家族人牵扯到你的。”
“我倒不是怕张家犯事的族人牵扯到我,而是怕陛下顾忌我,手下留情、放那坏了张家名声的族人一马。”
“放一马不好吗!”朱慈燐突然笑着道。“毕竟是张母后的族人啊。”
慈安太后深深的看了朱慈燐一眼,道:“请陛下严惩犯事之人,不要顾忌哀家和他们有亲而轻拿轻放。家父本是小小员外,进封承恩公,已是得蒙天恩,却不知约束族人、导致民愤汹涌、御史台大夫一起上书呈言,实该严惩。”
朱慈燐默了一下,却是轻笑着道:“张母后深明大义,儿臣佩服。也请张母后放宽心,别为族人不肖之人伤心动怒。”
“放心好了,张母后不会伤心动怒的。”
慈安太后淡淡一笑,随后以还要主持祭祀工作,告辞离开乾清宫。慈安太后走后,乾清宫只剩朱慈燐和杨太后二人,一时之间两人都没开口,倒显得整个大殿庄严而静谧。
过了好一会儿,杨太后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其实今日你大可不必这么试探你张母后的。”
朱慈燐笑着道:“儿臣知道。”
杨太后:“你突然来了这么一手,可是出了什么哀家不知道的事儿。”
“不愧是母后,只一猜就猜到了大概。”朱慈燐收了笑容,仍显稚嫩的脸蛋上浮现出一抹严肃。“儿臣记得母后曾说过杨家的人都死了,可前不久儿臣收到了消息说,母后的生父杨老爷子出现了张家宅院里。”
朱慈燐将事情细细一说,杨太后当即就眯起了眼睛、不发一语。多久了,好像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听到自己那宠妾灭妻的便宜父亲的消息了,久得她以为他包括其他杨家人真的都死了,没想到……
他突然蹦跶出来,是不甘心身为国丈却连应得的承恩国公的身份也没啊!
她这个没心没肺的女儿尚且连丈夫去世都没多大的伤感,何况是只存在记忆中的便宜父亲呢!
呵呵,只能说真心想多了。
杨太后冷笑数声:“皇帝你是知道哀家不认杨家人的原因的。”
当初她尚且可以借用魏忠贤的力量、将自己变成父母双亡、和弟弟相依为命的孤儿,现在亦可利用手中掌控的力量要了杨家所有人的命。当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不过是没有犯到她手上且杨家人不确定那母凭子贵、一步登天、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就是原本被他们欺辱、赶出家门的小可怜罢了。
而现在……
居然和张家有所牵扯这事,真的惹到她了。
杨太后眼中闪过一抹噬血的光芒,她冷冷的笑着,一字一顿的道。“母后和你舅舅可是父母双无的孤儿,除了你舅舅,皇帝你和你两个姐姐,母后可没了什么其他的亲人。”
所以这是…趁机将杨家人连同张家一起处理的意思。
果真是她的母后,这恩怨分明的性格,真心强势到了极点。
“母后,儿臣明白母后的意思,会如母后之意将此事处理干净的。”
正好朱慈燐也没有认外公的打算,也就按照原本的打算处理此事。就这样过了本该热热闹闹、如今却仍显冷清的中秋佳节,到了第二日,朱慈燐便明锦衣卫将利用皇亲国戚身份诳财虐民、夺人田宅子女的张家人革去功名、全族除张嫣生父外全投放到了昭狱,而与张家勾勾搭搭、不知密谋什么的杨家人也在其中。
得知除杨老爷子之外的杨家人跟张家人在昭狱做了邻居,杨太后心情甚好的去见了被安置在明达在京别院的杨老爷子。面对杨老爷子愤怒不解和悲伤,杨太后突然笑靥如花的问:
“早知今日,你可曾后悔听了你那继夫人之言,就将哀家和弟弟以及娘亲赶出了家门。”
杨老爷子诺诺不敢言,而杨太后却是越笑越开心。她笑着道:
“肯定后悔了,因为你一直看不上的女儿,居然甚有福气,生了一对祥瑞不说,更母凭子贵登上的太后的宝座。要是你当初没有赶娘亲和我们母子三人出家门,说不定你杨家就和张家一样光耀门楣,有了承恩公的爵位,更正式成了名门望族。
可惜啊,哀家是狠心之人。宁愿要一个孤儿身份,也不愿意要一个不慈的父亲。所以即使你是哀家亲生父亲又怎么样,哀家是不会让没有明哥儿在的杨家享受一分一毫由哀家带来的好处。没有明哥儿在的杨家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毁灭。杨老爷子你应该感到庆幸,庆幸你是哀家的亲生父亲。所以哀家才会留你一命,并让你颐养天年。”
至于那从小妾变成的继夫人以及她所生的子嗣,就跟着杨家一起灰飞烟灭。谁让他们不蜷缩起尾巴安安分分的做人,而非要奢望不该他们拥有的东西、和张家人搅和到一起呢。所以由此结果,只能说他们活该!
说了一长串话,自觉得心情舒畅的杨太后懒得再看杨老爷子灰白的脸色,吩咐魏氏别庄的仆奴好好的照顾杨老爷子后,杨太后转而直接回了宫,与正在批阅奏折的朱慈燐说了这事。
“就让他这一辈子在别庄好好的待着吧。你舅舅认不认他是你舅舅的事儿,反正哀家生性凉薄,是万万不会认他的。”她能留他一命都是看在血缘的份上,真让认了他,不是就承认了其国丈的身份吗。杨太后只要一想到这事儿,就别提有多糟心了。
“张老爷子卸了承恩公爵位,就返还其家产吧。毕竟他是正正经经的国丈,说起来你也要叫他一句外公。”
“儿臣知道啊,所以才没将张老爷子一起下了昭狱啊!”朱慈燐有些头疼的揉揉太阳穴道。“儿臣自认儿臣已经网开一面,放张家一马了,怎么张家人还打着让慈安太后说情、重新发落的主意。”
一听这抱怨,杨太后便立马猜到了张家人估计不私心,想法子见了慈安太后,向她哭诉求饶。只不过慈安太后是个聪明人,不会为了并不亲近的族人而枉顾国法、所以在得知张老爷子还好好的时,便闭门谢客,越发的深居简出起来。也只有她,为了替原身出一口气,而选跑到杨老爷子的面前,一通挤兑不说,还遗憾未能就此气死杨老爷子。
想到此处,杨太后忍不住露出一抹似笑非笑。杨太后盯着朱慈燐的眼睛,认真的说道。“张家人这么做,不过是还保有一丝皇帝会开恩、轻拿轻放的幻想罢了。看来要尽快将此事妥善处理好,免得张家女眷再闹到你张母后的面前,要是因此害得你张母后生病了,那就太不好了。”
什么不好,无非是名声上罢了!
朱慈燐点点头,表示明白。随后便将此事揭过,转而嬉皮笑脸的亲自将说自己乏了的杨太后送回慈宁宫。
作者有话要说: 大概还有十章完结,么么哒~~~争取尽快写完!
☆、第一百一十七章
泰昌十一年这一年, 除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时出了张家人做的糟心事以至于牵扯出杨太后生父尚在的事外, 就没其他旁的、惹人心烦的事了。待到了泰昌十二年,朱慈燐正式满十四岁时,杨太后已经将大部分的朝事都交政给朱慈燐自己处理, 除了一些重大的事务,杨太后很少再过问朝政决策!
泰昌十二年一月,陕山甘三省巡抚联名上书奏明:今年大旱,恐蝗灾大面积降临。
接到奏章后,朱慈燐先去了一趟慈宁宫,询问过杨太后的意见后,便回了乾清宫召见六部尚书,命户部尚书提前确定准备好赈灾需要的粮草, 又命工部们根据陕山甘三省地形绘画水利工程图纸, 好广掘水渠,蓄水引用地下水以做饮用灌溉!
工部尚书犹豫片刻, 出言询问道。“请问陛下,是否下旨让吏部官员征集劳役。”
“征什么劳役。每年从外国人手中买的奴隶还不够陕山甘三省大修水利工程。”朱慈燐利眼一竖,那越渐成熟的脸庞透出一种独属于帝王的霸气。他只是轻描淡述, 却让工部尚书开始胆战心惊, 一慌之下工部尚书忙讨饶道。
“是老臣忘了。将每年陆陆续续从外国人手中买的奴隶征集起来, 人数绝对足够陕山甘三省顺利修渠挖坝。不过事有轻重缓急,修渠挖坝也要分个先后,不如先集中人手在重旱区修建。”
“你依所言倒也可以,就依卿之所见吧。”他作为帝王, 只起到一个总揽大局的作用就好了,怎么调派人手、自有工部的官员来进行。
由于这年代人力物力有限,在陕山甘三省广修渠挖坝大概要费个几年的时间,所以交代了工部尚书几句,朱慈燐便没有在关注陕山甘三省干旱之事,转而将目光狠狠的对准了辽东。
因为多年来的修生养息,满清鞑子到恢复了一点点生气。不过由于杨太后对他们防备过甚,一直严令辽东守军不许放一位大明商人与满清通商,也一直严令保持坚壁清野之策不变。所以一直对大明窥探心不死的满清鞑子、只能采取袭击边陲小镇的策略来试探大明的底线。
不管是杨太后垂帘听政时所掌控的大明还是朱慈燐亲政后所执掌的大明,都对满清鞑子痛恨不已,因此满清鞑子这一试探底线的小动作直接就捅了两尊大佛的心窝子。他妈没主动打你就算了,恢复了一点实力就敢捻虎须,这是打量着大明好欺负不成。
认为此时兵力已然全胜满清鞑子的两尊大佛私下商议了一番,然后在满洲鞑子袭击边睡小镇试探底线后没多久,驻守在辽东的兵马大元帅明达就收到了杨太后和朱慈燐分别所下的懿旨、圣旨——“打,狠狠的打。”于是随着太后懿旨、皇帝圣旨的下发,决定满清今后命运的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泰昌十二年六月八日,朱慈燐下令限制题奏字数为六百五十字,兵、刑、钱、谷事不在此例。
七月初八,全国大旱,江淮一带夏飞蝗蔽天,导致粮食颗粒无收。朱慈燐下令户部出资百万,从殖民美洲的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应急粮食,救济江淮百姓。
出了这种意外的天灾,已经心具对外扩充殖民之雄心壮志的朱慈燐对据说土壤都是黑色的、肥沃辽阔的辽西之地(指建州)更加垂涎不已,对满清鞑子用兵也越发用心。至于对外,不用杨太后背后挑唆,朱慈燐便野心勃勃的加入了瓜分美洲的列强当中。
于是在据朱慈燐在美洲加利福尼亚修建了皇家私家林园后,朱慈燐又出钱在印第安土著手中买下了德克萨斯州,在那儿广建牧场、农场,依靠愈发繁荣、昌盛的海运给大明源源不断的供应农产肉食。
因着在外有了一个大粮仓,倒也大大的缓解了天灾所给大明百姓带来的影响。经此一事,很多大明百姓不再觉得故土难离,他们响应礼部授杨太后之意宣布的对外移民政策,坐着大型的海船,将根渐渐的扎在了大洋彼岸。直至泰昌十四年,朱慈燐正式亲政之时,大明对外移民人口已达到了百万之最。其中虽然有国破满洲后、对将士论功行赏之时,多将对外殖民占领的土地作为赏赐的田地,但不得不说,此举极的促进了对外移民。
泰昌十三年4月,大旱持续,吴江一带年久不雨,飞蝗蔽天。当地官员下令百姓广而捕之,却不知为何飞蝗仍然与日俱增。
如此重大的灾难一起,民间居然有不法商贩趁机哄抬米价、大发国难财。赈灾粮草未运至时,米价已高达每石四枚一元银龙币。此消息上达天听后,引得杨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厂卫出动,将不法商贩一一斩杀,并再开国库、调拨粮草百万,成功将米价打压回了灾前一分银龙币一石的价格,并各地设厂施粥,有好事官员统计了一下人数,每日到各地粥棚者,日人数达千万。
泰昌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日全食。
六月初,吴江一带灾害缓解后,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大旱,蝗虫起。当时山东等省连岁告灾,给事中左懋等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李青山遂率领民众起义,阻断漕运,明廷大震。
“到底怎么又闹出饥民作乱之事。”杨太后冲着锦衣卫统领袁侯山厉声道。“查,给哀家好好的查。如果事出有因,哀家必让闹出此事之人生不如死。”
却原来自泰昌十二对满清宣战起,到如今泰昌十三年,山东、河南等省连年大旱,蝗灾严重,农田欠收,瘟疫流行。因为朝廷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与满清的交战上,地方官员对灾情的应对有些玩忽职守,隐而不报,以至于农民大饥,饿殍载道,尸体盈野,激起了不少的民愤。
李青山出身农民,屠宰为业,因帮助饥民买粮而与屯粮不售的奸商发生争执,失手将其账房先生打死。因为奸商买通了当地官差,走投无路的李青松干脆心一狠,聚众数千人起义,自称“渠魁”。李青山本被逼起义,应该很好招抚。杨太后这么一想,便稍微放下心,转而下令严惩山东、河南等省官员。
杨太后本打算准备将山东、河南等省官员一溜的清理过后,才着手处理新窜出来的造反头子李青山。没曾想,还未有所动作呢,返京准备继职的周延儒向朱慈燐提出一个诱捕李青山的计划。
朱慈燐不明缘由,却也没有听了周延儒的意见就冲动行事,反而询问杨太后原本打算如何。拜大明厂卫出色的情报能力所赐,杨太后没几天就查到了周延儒在乘船从宜兴沿运河北上途径梁山遇到了李青山,李青山谒见意欲由其传话朝廷,接受招安。周延儒当时满口答应,回京却单独面见朱慈燐…提出所谓的诱捕计划。
杨太后本就不喜周延儒的为人,这才打发他外放任职,如今周延儒一回京就做出如此言而无信之事,更让杨太后厌恶不已。
“哀家本来打算处理完了山东、河南等省的官员就招安李青山,没曾想李青山早有归顺之意,幸好厂卫查明,才没让周延儒坏了此事。”
“朕明白母后的意思。李青山反叛朝廷本事出有因,当以招抚为主。朕这就下令卢爱卿亲自前往梁山招降李青山。”朱慈燐挥笔写下圣旨后,想了想又问杨太后说道。“看来周延儒此人不能重用了。”
“那就把他放在翰林院,平时远着就行。”杨太后饮了一口茶水,却是话锋一转,笑着道。“汤若望将修好的旧琴连同另一件外国进献的乐器一起献给了三郎,三郎打算给这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什么赏赐呢!”
“徐公(徐光启)曾说过他是一位大才,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渊博,朕深以为然,不如就赐个光禄大夫的身份,让其协助钦天监编著历法吧。”
“三郎是大明的帝王,这些事儿看着办就行,母后之所以有此一问,不过是好奇罢了。”杨太后顿了顿,又道。“目前赈灾的这些事儿自有母后管着,你就放宽心、跟紧辽东战事,要知道此战不止关乎满洲鞑子今后命运如何,也关乎大明今后国运,所以此战必须胜不可败。”
“母后,三郎懂你的意思。”朱慈燐一脸正色的道。“内政方面就劳母后多费点心思了。”
此次谈话后第二天,杨太后以太后之尊告谕户部、都察院:直省告饥,而畿辅、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又有百姓茹土食菜,并无菜色,且剜肉爨骨,殣以泽量,言之堕泪,哀家怜百姓之苦,特开国库,从外广买粮食,以赈济受灾百姓,至于聚众作乱人,哀家已查出事出有因,逐决定既往不咎,此示朝廷宽容。
此谕召一出,先不提已经得到了安置的灾民是如何的感恩戴德,李青山一众听闻此谕召后,立马归降。杨太后见过李青山后,觉得他人还算不错,便将他交给了准驸马李定国□□。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8155/17825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