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79节
推荐阅读:临时夫妻(nph)、上岸(gl)、无双局(1v2 父子丼)、无限流之夜晚来敲门(np)、两情相厌(伪骨科,狗血文)、被强取豪夺的恶毒女配(np强制)、皆其靡也(剧情nph)、《觊觎(女S男M,np)》、【星际abo】洛希极限(H)、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他本来想学楚王启自尽,但李牧派人问他要不要和家人见一面。
项燕叹了口气。就算他想随楚王启而去,也还是要再见家人一面再说。
现在的项燕没有朱襄原本历史中项燕那么洒脱。
原本历史中的项燕虽然自己在军中,但他的家人族人都被安排妥当,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现在的项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余家人也在项城城破的时候被俘虏。他实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给他递了台阶,他便降了。
不过项燕已经心死。他只是暂时活着。等他确认了家人和族人的安全后,与家人和族人告别后,还是会随楚王启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启或许没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时候都在针锋相对。
李牧也知道项燕不会为他所用,只是找个由头让他晚点死而已。
先殉一个楚王,又殉一个楚将,楚人可能就会对楚国又萌生过多感情,让秦国不好治理这一片土地了。
何况楚王启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项燕去陪他。
楚国反抗的势头随着项燕投降彻底结束。楚国宗室和楚国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了咸阳城,等待秦王政的处置。咸阳学宫诸多学子背着包袱来到楚国为吏,教导楚人学习秦律。
楚国宗室和卿大夫一离开,大部分田地都归于秦国。秦王政奖赏完此战有功的秦军后,还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给当地楚人耕种。
楚国庶人没想到秦国不仅没有没收他们可怜的为数不多的自耕田,还给他们分田,对楚国的想念立刻减少。
朱襄回到楚国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展春耕了。
然后,朱襄头疼的事应验——今年又出现极端气候。
今年的冬天特别漫长,一直到了四月都还有寒冻,房陵(今湖北)一线都普降大雪。
这别说春苗了,连人都冻死不知道多少。
正好楚国各地传唱“楚人这样对待春申君和楚王启,一定会有天灾报应”的歌谣,这下子楚人认为他们真遭遇报应了。
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在七国中最重鬼神和巫术。
楚人见到鬼神真的惩罚他们,一个个惶恐不安,完全不敢去救灾和自救,只知道磕头求老天开眼。甚至有人自埋或者埋家中小孩于雪中,给鬼神送祭品。
朱襄忙于救灾,迷信的楚人不仅不配合,还给他添乱。李牧都劝他别干了,让这群楚人自生自灭吧。
不自救者,不需救。
朱襄叹了口气,让李牧派人搭建了一个高高的祭坛,上祭坛做法。
对于迷信的平民,只能用迷信攻之。他之前在云梦泽做了一次伐山破庙,现在再来一次。
朱襄先做法质问老天,说要斩祸害楚人的鬼神,然后带兵去拔除各地淫祠。
每次天灾,各种千奇百怪的小宗教团体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骗钱的骗命的层出不穷。还有不少盗匪打着鬼神的名号敛财抓丁掳掠妇人,占山结寨为王。
朱襄再次亲自领兵,山中也好,水中也好,把这些盗匪一一揪出来砍头,说这是在杀祸神的“降灵”。
李牧本想代替,被朱襄拒绝。
“我在民间有过讨伐鬼神的名号,所以由我去做,他们士气才最低。”朱襄道,“我替你剿匪,你替我抚民。我俩都去剿匪了,谁抚民?”
李牧无奈,只得暂时卸下武将身份,与朱襄交换官职。朱襄跑遍江淮平原,讨伐打着鬼神旗号的匪患时,他就负责楚地的救灾和春耕补种工作。
李牧有治理一国之能,换个身份干活也很利索。蔺贽写信来笑话李牧,说李牧这是暂代楚国令尹,也算是当了一次相国了。
李牧回信鄙视之。
寒冻灾害是全国范围内的,秦地也有遭灾。
不过秦地本来就偏北,应对寒冻灾害的经验比已经温暖了很多年的江淮平原丰富许多,再加上没有鬼神之说蛊惑平民,救灾补种都很积极,所以受灾情况比楚人好一些。
再者秦国去年丰收了一次,大部分秦人家中有较多余粮,棉布又已经普及,所以他们冻死饿死的人,比南边的楚人还稍少一些,给秦王政减少了一些压力。
其他五国之地也丰收了一次,勉强能够自给自足。南秦的粮和布,就只需要供应楚地了。
秦国君臣在刚天下一统时,就感到了头疼。
原本许多秦国大臣在秦国天下一统后踌躇满志,纷纷上书秦王继续南征北伐,建立不世之功。
他们还有许多新奇想法,比如让秦王在各地修行宫修驰道之类,大兴土木,彰显秦国威严。
都没有仗打了,这可不该浪起来?
秦王政把这些人的上书一一压下。
待开春寒冻灾害时,寒流不仅冻死了农人地里的苗,也冻死了秦国朝堂那颗浮躁的心。
他们终于冷静下来。
此时秦王政才将朱襄请求休养生息的上书递给他们传阅。
朱襄根据历史经验,在上书中写了秦国统一天下,幅员突然辽阔后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打天下很不容易,治理天下更是困难。秦国的“统一”,现在才走了第一步。
“诸卿,共勉。”秦王政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灭掉楚国时,心情是雀跃的。
但他快当秦始皇了,心情立刻就沉重起来。
在梦中,他已经当过一次秦始皇了。很不顺利。
这一次,他能当好秦始皇吗?
嬴政不确定。
他做事向来自信,唯独此事上不敢自信。
梦境中秦国的未来是二世而亡,哪怕现在太子是扶苏,他也不敢奢望太多。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扶苏更不可能做到。秦国要想长治久安,国政必须在他手中理顺。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一代一代克制自己的野心,将秦国稳稳地交到他手中,他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老政啊,你说朕能做好吗?”
青年嬴政坐在略微苍老的嬴政对面,露出他在朱襄面前也不会出现的踌躇不安。
他呆坐许久,离开了摇摇欲坠的梦境房间。
略微苍老的嬴政睁开眼,也是幽幽一叹。
第265章 论迹和论心
四月底,天气终于回暖。
朱襄刀剑还鞘,重新换回了锄头。
李牧继续坐镇江淮平原,给秦王政派来的地方官当老大当靠山;朱襄在各地修复在战时荒废的灌溉水利,指导农人耕种。
因为楚地寒冻灾害严重,雪姬为了养育小扶苏,不敢来受灾的楚地。但楚地所用御寒物资都是由她筹备,棉花棉布不断运往楚地,救了不少人的命。
楚地因为之前的“棉布战争”,贵族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了棉花上,说棉花是“灾祸之种”,因为种了棉花才导致楚国饥荒,所以楚地的棉花大多都拔了。楚人对棉花有偏见。
遇到寒冻灾害时,有些贫寒士人和过分迷信的楚人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肯用棉花棉布。
对于这些人,朱襄也只能放弃助人情结。
秦王政给朱襄写信,说登基后会连续三年发求贤令,让天下士人来咸阳考试做官。
在这些士人来咸阳前,要先经过当地郡县考试审核推荐。“学院——学府——学宫”三级考核推荐制度要借着秦王这三年求贤令,推行到全国。
秦王政在江淮平原建立了两个郡。朱襄正好在江淮平原修复楚地的农耕基础建设,两个郡的学府一级的考核,都交给朱襄负责了。
朱襄根据在楚国贫寒士人宁愿冻死也不用棉花棉布的事,想好了最后一道策论大题——“根据楚国贵族为了赚钱强迫楚人种棉花造成饥荒,最后将锅全部推到棉花上,导致楚人冻死也不用棉布一事,从‘天灾人祸’角度写一篇规劝国君的策论”。
朱襄顺便把这个题目寄给了秦王政,督促秦王政也写一篇文章。他要检查秦王政有没有荒废学业。
秦王政看到信后,双手交叉,下巴搁在手背上:“寡人都快当秦始皇了,为何还要写功课?”
张良和蒙毅各做各的事,都不理睬嘟囔的秦王。
嘟囔归嘟囔,秦王政还是捡起了书本,认认真真准备写策论。
自己给自己献策.jpg。
秦王政还从朱襄给他布置的功课获得了灵感,想好了他在咸阳宫取士的策论题目——“天行有常”。
“秦国和其他六国同在一片地方,经历的都是同样的天灾,为何秦国越来越强盛,六国越来越衰弱?”
这不是简单吹捧秦国几句就算完事。秦王政要考核的是士人对秦国救灾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能不能推陈出新,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用这个题目,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天行有常”是荀子最主要的政治观点。秦王政在秦朝建立后第一次取士就用荀子的观点,等于承认了以荀子为主的那一派儒家学说治国在秦朝的“正统”。
秦朝将来肯定百家兼收,但对外不能这么说。他必须拿出一个“统一思想”。
根据朱襄的“剧透”,儒家思想能贯穿华夏文明两千多年,其“圣学无所不包”的特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奠定基调,百家思想中适合秦朝的,都可以纳入秦朝官方的“新儒学”来用。
就算是秦朝传统的法家思想传统,呵,法家现在的领头人是谁?是韩非,是李斯,那都是荀子的弟子。
只要荀子还在,儒家法家就不敢撕破脸。
这也是荀子哪怕浑身老病,活着可能比死了更难受,但仍旧咬紧牙关活着的原因。
他现在不能死。
他必须活到秦朝建立,奠定儒法合流的基调,才能将这个重担交给朱襄。
待朱襄四十过半,从年龄资历上都无可挑剔后,又有自己这个先行者为朱襄承担首创的压力,朱襄才能一枝独秀镇压百家,使百家彻底融合。
人过于衰老之后,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骨头脆得打个喷嚏都会疼,喜丧是解脱。
但荀子还不能到解脱的时候,他只能硬撑着,撑到粉身碎骨,再也撑不住的那一刻。
秦王政知道荀子心中憋着的那口气,知道荀子现在活得很艰难,但他什么也做不了。
梦境中的自己曾奢求长生,舅父告诉他,求长生者反而短寿。
人总有一死,就算是神奇的舅父也一样。
项燕叹了口气。就算他想随楚王启而去,也还是要再见家人一面再说。
现在的项燕没有朱襄原本历史中项燕那么洒脱。
原本历史中的项燕虽然自己在军中,但他的家人族人都被安排妥当,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现在的项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余家人也在项城城破的时候被俘虏。他实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给他递了台阶,他便降了。
不过项燕已经心死。他只是暂时活着。等他确认了家人和族人的安全后,与家人和族人告别后,还是会随楚王启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启或许没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时候都在针锋相对。
李牧也知道项燕不会为他所用,只是找个由头让他晚点死而已。
先殉一个楚王,又殉一个楚将,楚人可能就会对楚国又萌生过多感情,让秦国不好治理这一片土地了。
何况楚王启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项燕去陪他。
楚国反抗的势头随着项燕投降彻底结束。楚国宗室和楚国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了咸阳城,等待秦王政的处置。咸阳学宫诸多学子背着包袱来到楚国为吏,教导楚人学习秦律。
楚国宗室和卿大夫一离开,大部分田地都归于秦国。秦王政奖赏完此战有功的秦军后,还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给当地楚人耕种。
楚国庶人没想到秦国不仅没有没收他们可怜的为数不多的自耕田,还给他们分田,对楚国的想念立刻减少。
朱襄回到楚国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展春耕了。
然后,朱襄头疼的事应验——今年又出现极端气候。
今年的冬天特别漫长,一直到了四月都还有寒冻,房陵(今湖北)一线都普降大雪。
这别说春苗了,连人都冻死不知道多少。
正好楚国各地传唱“楚人这样对待春申君和楚王启,一定会有天灾报应”的歌谣,这下子楚人认为他们真遭遇报应了。
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在七国中最重鬼神和巫术。
楚人见到鬼神真的惩罚他们,一个个惶恐不安,完全不敢去救灾和自救,只知道磕头求老天开眼。甚至有人自埋或者埋家中小孩于雪中,给鬼神送祭品。
朱襄忙于救灾,迷信的楚人不仅不配合,还给他添乱。李牧都劝他别干了,让这群楚人自生自灭吧。
不自救者,不需救。
朱襄叹了口气,让李牧派人搭建了一个高高的祭坛,上祭坛做法。
对于迷信的平民,只能用迷信攻之。他之前在云梦泽做了一次伐山破庙,现在再来一次。
朱襄先做法质问老天,说要斩祸害楚人的鬼神,然后带兵去拔除各地淫祠。
每次天灾,各种千奇百怪的小宗教团体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骗钱的骗命的层出不穷。还有不少盗匪打着鬼神的名号敛财抓丁掳掠妇人,占山结寨为王。
朱襄再次亲自领兵,山中也好,水中也好,把这些盗匪一一揪出来砍头,说这是在杀祸神的“降灵”。
李牧本想代替,被朱襄拒绝。
“我在民间有过讨伐鬼神的名号,所以由我去做,他们士气才最低。”朱襄道,“我替你剿匪,你替我抚民。我俩都去剿匪了,谁抚民?”
李牧无奈,只得暂时卸下武将身份,与朱襄交换官职。朱襄跑遍江淮平原,讨伐打着鬼神旗号的匪患时,他就负责楚地的救灾和春耕补种工作。
李牧有治理一国之能,换个身份干活也很利索。蔺贽写信来笑话李牧,说李牧这是暂代楚国令尹,也算是当了一次相国了。
李牧回信鄙视之。
寒冻灾害是全国范围内的,秦地也有遭灾。
不过秦地本来就偏北,应对寒冻灾害的经验比已经温暖了很多年的江淮平原丰富许多,再加上没有鬼神之说蛊惑平民,救灾补种都很积极,所以受灾情况比楚人好一些。
再者秦国去年丰收了一次,大部分秦人家中有较多余粮,棉布又已经普及,所以他们冻死饿死的人,比南边的楚人还稍少一些,给秦王政减少了一些压力。
其他五国之地也丰收了一次,勉强能够自给自足。南秦的粮和布,就只需要供应楚地了。
秦国君臣在刚天下一统时,就感到了头疼。
原本许多秦国大臣在秦国天下一统后踌躇满志,纷纷上书秦王继续南征北伐,建立不世之功。
他们还有许多新奇想法,比如让秦王在各地修行宫修驰道之类,大兴土木,彰显秦国威严。
都没有仗打了,这可不该浪起来?
秦王政把这些人的上书一一压下。
待开春寒冻灾害时,寒流不仅冻死了农人地里的苗,也冻死了秦国朝堂那颗浮躁的心。
他们终于冷静下来。
此时秦王政才将朱襄请求休养生息的上书递给他们传阅。
朱襄根据历史经验,在上书中写了秦国统一天下,幅员突然辽阔后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打天下很不容易,治理天下更是困难。秦国的“统一”,现在才走了第一步。
“诸卿,共勉。”秦王政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灭掉楚国时,心情是雀跃的。
但他快当秦始皇了,心情立刻就沉重起来。
在梦中,他已经当过一次秦始皇了。很不顺利。
这一次,他能当好秦始皇吗?
嬴政不确定。
他做事向来自信,唯独此事上不敢自信。
梦境中秦国的未来是二世而亡,哪怕现在太子是扶苏,他也不敢奢望太多。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扶苏更不可能做到。秦国要想长治久安,国政必须在他手中理顺。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一代一代克制自己的野心,将秦国稳稳地交到他手中,他必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老政啊,你说朕能做好吗?”
青年嬴政坐在略微苍老的嬴政对面,露出他在朱襄面前也不会出现的踌躇不安。
他呆坐许久,离开了摇摇欲坠的梦境房间。
略微苍老的嬴政睁开眼,也是幽幽一叹。
第265章 论迹和论心
四月底,天气终于回暖。
朱襄刀剑还鞘,重新换回了锄头。
李牧继续坐镇江淮平原,给秦王政派来的地方官当老大当靠山;朱襄在各地修复在战时荒废的灌溉水利,指导农人耕种。
因为楚地寒冻灾害严重,雪姬为了养育小扶苏,不敢来受灾的楚地。但楚地所用御寒物资都是由她筹备,棉花棉布不断运往楚地,救了不少人的命。
楚地因为之前的“棉布战争”,贵族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了棉花上,说棉花是“灾祸之种”,因为种了棉花才导致楚国饥荒,所以楚地的棉花大多都拔了。楚人对棉花有偏见。
遇到寒冻灾害时,有些贫寒士人和过分迷信的楚人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肯用棉花棉布。
对于这些人,朱襄也只能放弃助人情结。
秦王政给朱襄写信,说登基后会连续三年发求贤令,让天下士人来咸阳考试做官。
在这些士人来咸阳前,要先经过当地郡县考试审核推荐。“学院——学府——学宫”三级考核推荐制度要借着秦王这三年求贤令,推行到全国。
秦王政在江淮平原建立了两个郡。朱襄正好在江淮平原修复楚地的农耕基础建设,两个郡的学府一级的考核,都交给朱襄负责了。
朱襄根据在楚国贫寒士人宁愿冻死也不用棉花棉布的事,想好了最后一道策论大题——“根据楚国贵族为了赚钱强迫楚人种棉花造成饥荒,最后将锅全部推到棉花上,导致楚人冻死也不用棉布一事,从‘天灾人祸’角度写一篇规劝国君的策论”。
朱襄顺便把这个题目寄给了秦王政,督促秦王政也写一篇文章。他要检查秦王政有没有荒废学业。
秦王政看到信后,双手交叉,下巴搁在手背上:“寡人都快当秦始皇了,为何还要写功课?”
张良和蒙毅各做各的事,都不理睬嘟囔的秦王。
嘟囔归嘟囔,秦王政还是捡起了书本,认认真真准备写策论。
自己给自己献策.jpg。
秦王政还从朱襄给他布置的功课获得了灵感,想好了他在咸阳宫取士的策论题目——“天行有常”。
“秦国和其他六国同在一片地方,经历的都是同样的天灾,为何秦国越来越强盛,六国越来越衰弱?”
这不是简单吹捧秦国几句就算完事。秦王政要考核的是士人对秦国救灾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能不能推陈出新,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用这个题目,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天行有常”是荀子最主要的政治观点。秦王政在秦朝建立后第一次取士就用荀子的观点,等于承认了以荀子为主的那一派儒家学说治国在秦朝的“正统”。
秦朝将来肯定百家兼收,但对外不能这么说。他必须拿出一个“统一思想”。
根据朱襄的“剧透”,儒家思想能贯穿华夏文明两千多年,其“圣学无所不包”的特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奠定基调,百家思想中适合秦朝的,都可以纳入秦朝官方的“新儒学”来用。
就算是秦朝传统的法家思想传统,呵,法家现在的领头人是谁?是韩非,是李斯,那都是荀子的弟子。
只要荀子还在,儒家法家就不敢撕破脸。
这也是荀子哪怕浑身老病,活着可能比死了更难受,但仍旧咬紧牙关活着的原因。
他现在不能死。
他必须活到秦朝建立,奠定儒法合流的基调,才能将这个重担交给朱襄。
待朱襄四十过半,从年龄资历上都无可挑剔后,又有自己这个先行者为朱襄承担首创的压力,朱襄才能一枝独秀镇压百家,使百家彻底融合。
人过于衰老之后,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骨头脆得打个喷嚏都会疼,喜丧是解脱。
但荀子还不能到解脱的时候,他只能硬撑着,撑到粉身碎骨,再也撑不住的那一刻。
秦王政知道荀子心中憋着的那口气,知道荀子现在活得很艰难,但他什么也做不了。
梦境中的自己曾奢求长生,舅父告诉他,求长生者反而短寿。
人总有一死,就算是神奇的舅父也一样。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4.com/book/81717/263728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